專家解讀之二丨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加快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就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出部署。近日,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對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中,《意見》提出了加快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的具體任務要求,爲“十五五”及今後一段時期的新質生產力與產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路線圖、施工圖。
一、我國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已取得重大成就並進入攻堅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經濟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在推進綠色轉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經濟發展正逐步擺脫傳統高污染、高能耗模式,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
我國通過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步淘汰落後產能,優化產業結構。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產能得到有效控制。“十三五”期間我國累計退出鋼鐵落後產能達1.5億噸以上。原煤佔一次能源生產的比重從2013年的75.4%下降到2023年的66.6%。與此同時,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在近十年的年均增長超過10%,成爲產業結構調整的亮點。現代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比重也顯著上升,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逐年增加,成爲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
我國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爲綠色轉型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達到35.2%。汽車行業實力整體躍升,今年上半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達到61.9%,意味着每賣出10輛乘用車,就有6輛是國產品牌。以電動汽車、光伏產品和鋰電池爲代表的“新三樣”成爲我國新的出口增長點。我國在能源結構優化、減少碳排放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24年6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到16.53億千瓦,佔總裝機的53.8%;煤電裝機佔總裝機比例下降至38.1%。
但同時,隨着我國經濟正進入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綠色轉型也正在進入攻堅期,面臨諸多挑戰。一是傳統高耗能、高排放企業在綠色轉型過程中面臨技術升級、資金投入、市場競爭等多方面的挑戰,部分企業轉型意願不強、能力不足,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存在陣痛,需防範“未立先破”風險。二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部分核心技術面臨卡脖子局面,一些原材料依賴進口,面臨關鍵礦產保障不足等風險。三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仍佔據主體地位,新能源的廣泛應用帶來電網負荷管理、儲能技術提升等技術挑戰,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優化能源結構,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
二、深刻認識綠色低碳發展的重大意義
第一,綠色低碳發展是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特徵。全球已有147個國家提出碳中和目標,主要經濟體都在積極打造綠色低碳的能源體系、產業體系和技術體系。能源方面,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5.1億千瓦,同比增長50%;產業方面,歐盟、美國、英國、日本等主要經濟體聚焦低碳轉型所帶來的經濟和產業機會,重新佈局新興製造業;技術創新方面,2016—2022年,中美日歐韓五國(或地區)綠色低碳專利申請公開量依次排名前五位,合計佔全球總量的76.7%。同時,發達國家經濟體利用其在能源和產業轉型、數據標準、認證制度等方面積累的優勢,對我國的傳統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產品出口帶來挑戰。由此可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有利於搶佔未來經濟競爭的制高點。
第二,綠色低碳發展是促進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綠色低碳轉型的迫切需求爲科技創新成果迅速轉化爲實際生產力、建設綠色產業集羣提供了關鍵驅動力和市場需求。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有助於傳統產業的升級,還能推動新興產業的成長,避免行業內的同質化競爭和泡沫化現象,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着力點。因此,以綠色低碳爲特徵的產業轉型必然也是科技創新驅動的,是全要素生產率和資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的產業轉型與升級。
第三,綠色低碳發展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美麗中國是目標節點,而綠色低碳發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路徑。綠色低碳發展涉及多個方面,包括推動產業綠色化、節能降耗、污染防治等。以“雙碳”工作爲引領,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其實質就是要在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過程中,以降碳爲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形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良性促進關係,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
三、新形勢下加快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的重點任務
《意見》對加快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進行了系統部署。
第一,全面促進產業綠色低碳發展。一是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改造升級。大力推動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紙、印染等高耗能行業的綠色轉型。加大節能降碳改造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化產業佈局和資源利用,推廣資源循環生產模式,發展再生資源產業,提升廢鋼鐵、廢有色金屬等再生資源的利用水平。二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綠色製造等綠色低碳產業。培育有競爭力的綠色低碳企業,打造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建設綠色基礎設施,構建完善的綠色產業鏈和供應鏈。鼓勵綠色低碳導向的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加快發展。三是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將數字化、智能化與綠色化深度融合。推動各類用戶“上雲、用數、賦智”,幫助企業採用數字和綠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建立高效的環境污染和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分析和決策系統。
第二,加快綠色低碳產業科技創新。一是強化應用基礎研究。建立前沿技術的預測、發現、評估機制,超前佈局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組建全國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創新平臺,實施前沿科技項目以激發顛覆性技術創新。同時,着力加強綠色低碳領域應用基礎研究。二是加快關鍵技術研發。聚焦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低碳零碳工藝、新型電力系統、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統籌推進關鍵技術攻關。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三是開展創新示範推廣。開展多層次試點。實施綠色低碳技術示範工程,加快技術應用和推廣。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和創新服務平臺。
第三,構建完善綠色低碳轉型的政策體系。一是構建綠色發展的法律法規標準體系。研究制定應對氣候變化和碳達峰碳中和專項法律。推進基礎通用標準及碳減排、碳清除相關標準制定修訂。加快節能標準更新升級。完善可再生能源標準和工業綠色低碳標準體系。二是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主導作用。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完善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制度,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建設。三是不斷完善各項經濟政策。積極構建有利於促進低碳發展和資源高效利用的財稅政策、金融政策、投資機制、價格政策、市場化機制和標準體系。(作者: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 賀克斌 楊秀 魯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