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之一 | 加快煤電低碳化發展 支撐構建新型能源體系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煤電低碳化改造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7年)》(發改環資〔2024〕894號,以下簡稱《行動方案》),部署推動煤電低碳化發展有關工作,明確了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對存量煤電機組低碳化改造和新上煤電機組低碳化建設作出系統安排,爲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奠定堅實基礎。

一、煤電低碳化改造建設意義重大

基於富煤貧油少氣的基本國情,經多年發展,我國形成了以煤電爲主體的電力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將能源發展的可持續性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實施煤電超低排放改造,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但受新能源電力間歇性、波動性影響,煤電仍發揮着能源安全兜底保障作用。

截至2023年底,我國煤電裝機容量約11.7億千瓦,佔全國電力總裝機的40%,發電用煤約佔全國煤炭消費總量的60%,碳排放量約佔全國碳排放總量的40%。《行動方案》提出生物質摻燒、綠氨摻燒、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3種煤電低碳化改造建設方式,通過持續改造升級,推動煤電碳排放達到氣電水平,有助於減少煤炭使用和碳排放,是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速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煤電行業核心競爭力、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舉措。

二、強化科技創新引領,爲煤電低碳化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近年來,國內外就推進存量煤電機組低碳化改造和新上煤電機組低碳化建設開展了相關探索,但有關工作仍處於起步階段。要完成相應改造建設任務,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引領與支撐。《行動方案》提出,加快煤電低碳發電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突破煤電摻燒生物質、高比例摻燒農作物秸稈、低成本綠氨製備等關鍵技術,推動解決煤電煙氣二氧化碳捕集能耗高、吸收劑損耗大、大型塔內件傳質性能差、捕集—發電系統協同難、控制流程複雜等關鍵問題,補齊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鹹水層封存、產業集成耦合等技術短板。

推進煤電低碳化技術創新,要統籌科研院所、行業協會、骨幹企業等創新資源,發揮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推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形成自主創新強大合力。針對煤電低碳化改造建設中存在的堵點卡點問題,要集中優勢力量攻克短板弱項,爲實現煤電行業規模化降碳探索更多可靠技術路徑。

三、堅持工程示範見實效,爲煤電低碳化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轉化應用一批煤電低碳發電技術,爲煤電清潔低碳轉型探索有益探索;到2027年,煤電低碳發電技術路線進一步拓寬,建造和運行成本顯著下降,建成的煤電低碳化改造建設項目對煤電清潔低碳發展形成較強的引領帶動作用。在煤電低碳化技術推廣過程中,應緊抓工程示範這一關鍵環節,掌握不同機組條件、不同工況下各類低碳化技術的建設和運行成本,客觀全面論證技術的可靠性與經濟性。在實踐中實現技術迭代和進步,推動煤電低碳化技術從“實驗室”踏入“應用場”,走出一條技術成熟、成本可控、安全可靠的煤電行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作者:劉吉臻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北電力大學新能源電力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