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張鏡湖:未拿文大一分不該拿的錢

文化大學董事長鏡湖。生活新聞中心提供

走進文化大學董事長張鏡湖住家,40幾坪房子裡,首入眼簾的是餐廳客餐,一套牛皮沙發電視餐桌椅外,還有一張置物櫃,簡樸擺設未見奢豪氣息。今年91歲的張鏡湖坐在沙發上與記者侃侃而談。他說,他1985年放棄美國教職,回臺接父親張其昀創辦的文化大學時,當時學校負債17.8億元,他爲完成父親遺願,花了10幾年的時間,讓文化大學轉虧爲盈,如今財務建全,存款近60億元。

他篤定的告訴記者,他回臺接手經營文化大學迄今33年期間,除還完學校債務,還買地擴大夜間部規模,建立推广部方便臺北學生,更在山上蓋了5棟大樓教室體育館),讓老師安心教學、學生安心讀書及運動健身,「文化大學不用再擔心未來沒有錢的問題,學校運作一切正常」。

1927年出生的張鏡湖,1948年獲浙江大學史地學士學位,1949年赴臺灣,1950年獲美國克拉克大學地理研究所獎學金負笈深造,1954年獲博士學位,他30歲就在美國大學任教,40歲時已是地理領域裡最傑出的研究者之一,曾是美國全年論文發表數量第二名的學者學術地位崇高。

張鏡湖說,在美國教書薪水是臺灣的3至4倍,且沒有退休年齡限制,想教多久就可以教多久,但當年父親臥病在牀,當時的總統府資政蔣彥士找他回臺,一定要承接重擔,他毅然辭去美國教職,於1985年回臺,初期四年他還在臺大、師大當客座教授,之後擔任文化大學董事長,有20幾年他完全未支薪,靠其在美國當任教職的退休金過日子,直到教育部2008年修正私立學校法》後,他纔開始領薪水,現月薪是乃比照教授級薪資

他回憶1985年回臺承接父親重擔時說,文化大學在山上,交通非常不方便,學生報到率低,須靠山下的夜間部,當時財務非常困頓,他堅信父親也會以山下夜間部賺錢來支撐日間部,加上政府、社會多方面給予的鼓勵及支持下,裁併一些較無績效的單位、資遣一些人員後,慢慢每一年都在想辦法如何有結餘

他面臨最困難的事,是當時夜間部在吉林路所有權臺北市政府的,有市議員要求市府收回,儘管當時的市長非常幫忙,他也只有四處另找地,剛好再興中小學要搬到木柵,他將土地買下並重建,纔有今天的推广部;所以之後他又在東吳大學城區部附近買地擴大夜間部規模,在山上蓋5棟大樓,整個過程非常辛苦,但在步步爲營,穩紮穩打下,如今無論山上日間部還是山下夜間部,學生報到率都逾90%。

他強調,過去33年來,他沒有拿學校一分不該拿的錢,他不抽菸不喝酒、不去不該去的場所,最大的嗜好就是念書,他每年都會閱讀前十名的國際學術期刊精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