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價格連降削弱PPI對CPI的傳導
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最新監測數據顯示,5月份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豬肉均價跌至27.78元/公斤,降幅達到了41.69%,受到影響,全國集貿市場豬肉零售價降至36.09元/公斤,比1月份最高價降了18.13元,比去年最高價低了23.55元,分別降幅達到50.23%和65.25%,而且終端價格還是連續15周下降,同比下降29.3%。
短期來看,按照季節性規律,伴隨着炎熱夏季的開啓,人們對於豬肉的需求量將會有所減少,接下來豬肉價格的反彈幾無可能,儘管其中的端午、國慶等節假日可能讓豬肉價格產生脈衝,但也只是階段性現象,節後還會再次回調。長期審視,雖然玉米等全球大宗糧食品種的上漲從成本側可能推動豬肉價格的上行,但在國內豬肉市場供給側與需求側力量的雙重壓制下,豬肉價格很難走出下行逆轉行情,而依據批發端豬肉價格與玉米價格之比爲6倍時尚存繼續下跌空間的市場定理,目前豬肉價格約爲27700元/噸,玉米價格約爲2860元/噸,豬糧比價爲9.68,預示豬肉價格後市還將繼續回落。
其實,真正決定豬肉價格未來走勢的最主要因素應當是供給端能繁母豬存欄數。按照農業農村部的數據,截至4月底,國內能繁母豬存欄環比提振1.1%,連續19個月增長,同比增長23.0%,母豬存欄恢復至常年水平的97.6%,生豬存欄穩定在4.17億頭左右,而如果按其中共4365萬頭能繁母豬,每頭一年可提供16頭肥豬來測算,那麼現有的能繁母豬存欄量一年提供的肥豬出欄量可達6.98億頭以上,對應國人一年消費5億-6億頭豬的常態,意味着現有能繁母豬的生產效率可以完全滿足需求,後期若沒有如同非洲豬瘟等之類惡性事件衝擊,國內生豬產能將持續保持穩定,供應也會越來越寬鬆,進而對豬肉價格的上行構成壓制。
供給側可以擴充的產能釋放量還可以從生豬養殖業的集約化與規模化層面得到支持。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數據表明,去年年初,國內規模豬場只有16.1萬家,目前增加到了18萬家,與此聯動,規模豬場的新生仔豬數同比增長58.8%。另外,從養殖戶的養殖規模看,原來養殖主力是50-500頭的養殖戶居多,現在養殖主力的規模擴大到500—2000頭。生豬養殖的集約化與規模化趨勢加速,彰顯出的不僅僅是養殖企業通過技術賦能形成對生豬疾病有效防控與減少死亡率的能力,更有可以憑藉以生豬養殖爲中心,展開從上游飼料加工,到中游屠宰,再到下游的食品加工與餐飲,外加參與獸藥疫苗與物流經營的全產業鏈佈局,在分散風險的同時更有利於控制與降低成本,反應到市場上,就可以形成供應量充分與價格適度穩定的雙重效果,由此預計未來豬肉價格再度大幅上揚的可能性不大。
回過頭看,前兩年豬肉價格連續大步攀升實際都是由突發性和臨時性因素引起,如2019年非洲豬瘟疫情暴發的覆壓,不少中小養殖戶被淘汰出局,整個市場養殖戶心態嚴重受損,豬肉供給快速下滑。而2020年新冠疫情不期而至,生豬養殖的兩大飼料來源豆粕以及玉米價格也坐上了火箭,一年之內漲幅高達50%,成本推動讓豬肉價格再次登至高位。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這些推升豬肉價格的力量本就不具持久性,一旦它們走弱或者消失,生豬產能供應便會較快地朝着常態恢復,相應地帶動豬肉價格的反向運動。資料顯示,今年以來雖然玉米價格依然出現了一定的漲幅,但豆粕價格卻不升反降,說明推動豬肉價格上行的集合力量並不充分,而且豆粕與玉米之間本身就有很強的替代性,前者的下行走勢也必然對後者構成不小的掣肘,使其單項發力日益式微。正是如此,總體上看國內供給側未來並無撬起生豬價格的綜合性成本力量。
再看需求側,按照傳統,豬肉歷來是百姓飯桌上一道重要的食材,但這種消費程式卻越來越受到消費升級以及消費行爲再校準力量的解構。一方面,2020年全國居民恩格爾係數爲30.2%,相比10年前大幅下降近10個百分點,而恩格爾係數的下降反映的是居民食物支出佔總消費比的減少,其中就有豬肉消費比重的下降。另一方面,國內居民尤其是更多城市居民的消費重心轉移到生活質量提高的層面上來,以“低脂、零卡、減肥、瘦身”爲宗旨的輕食消費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而且從一線城市蔓延至二線、三線甚至四線城市,並呈現出鮮明的年輕化特徵,雖然說少吃或者不吃豬肉是否可以達到減肥與瘦身的效果衆說不一,但豬肉的熱量、碳水化合物與脂肪含量顯著超過雞肉、牛肉以及魚類卻是有着厚實科學依據的。因此,少吃紅肉多吃白肉就成爲了許多人的消費傾向,最直接的佐證數據是,與豬肉價格4月份同比大跌21.4%形成鮮明對比,淡水魚、羊肉和牛肉價格則分別強勁上升26.4%、9.4%和4.1%,需求切換力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消費的輕食化以及不同肉類價格的反向運動還提示我們,豬肉其實已經不再是許多人生活的必需品,也就是說,如果將來豬肉價格再度出現上漲,民衆可以對豬肉“用腳投票”,轉而對雞肉、魚肉等“用手投票”,而且這種替代會在輕食消費的背景下變得越來越強烈,傳播範圍更廣,速速更快。數據顯示,目前城鄉居民肉類消費結構中豬肉佔比約爲60%,過去20年以年均一個百分點左右的速度下降,而在替代意識的作用下,豬肉消費比還會繼續降低,從而對豬肉價格的上漲空間形成擠壓。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0.9%,創去年10月以來新高,與此同時,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6.8%,創過去41個月以來的歷史最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受到豬肉價格大幅下挫的影響,4月份食品價格下降了0.7%,對於在CPI權重中佔比高達近30%的食品分項來說,其價格的下行無疑對CPI的上行起到了不小的下拉作用。但是,豬肉價格的最大貢獻並不是直接壓扁了CPI上行的空間,而是壓制與收窄了PPI向CPI的傳導渠道,緩釋了CPI進一步上行的風險。
分析發現,與絕大多數食品價格較爲疲弱完全不同,CPI中的非食品價格如交通通信、娛樂休閒品價格等均在4月份出現不同幅度的上漲,與此同時,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等耐用消費品漲幅也較大,兩類商品均與PPI中的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緊密關聯,如石油價格的上漲帶動機票、旅遊價格的上漲,也會擡高耐用消費品的生產製造成本。另外,食品、衣着、一般日用品是CPI與PPI的重疊內容,PPI中生活資料價格的上漲也必然直接反映到CPI的身上。不難看出,今年以來由全球大宗商品上漲引起的PPI上漲進而傳導給CPI的軌跡已非常清晰。
但是,國內市場運行的實踐結果證明,只有兩者在同步狀態下,PPI對CPI傳導才能暢通,並且失去CPI的共振與響應,PPI的傳導力度也非常有限。結合目前實際,雖然豬肉項在CPI中的權重只有2.5%左右,但由於它同比的高波動性,豬肉成爲影響CPI同比的最重要分項,由此有人調侃成中國的CPI(Consumer Price Index)實質上是China Pork Index(中國豬肉指數)。而從實際影響結果看,上下游產業的關聯應當是雙向的,豬肉價格的下降多少會倒灌到玉米、豆粕等糧食產品身上,至少可以抑制後者上漲的節奏與力度。同時橫向上肉類的彼此替代也不是單向的,豬肉價格的不振也會對雞肉、牛肉等價格構成一定程度的拖曳,從而整體上減弱食品價格上漲的風險,而只要食品價格受到了抑制,CPI就基本失去大幅上行的動能,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PPI引吭高歌,一定程度上也是曲高和寡。實際上,從前四月的走勢看,CPI僅同比上漲0.2%,而PPI則高達3.3%,已經非常清楚地表明前者並沒有追隨後者的腳步或者受到後者的傳導,其中豬肉價格的萎靡應當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