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價半年跌6成!國家啓動收儲 肉價能不能企穩上漲

(原標題:豬價半年跌6成,國家啓動收儲,肉價能不能企穩上漲)

“跌跌不休”的豬價,何時見底?

據國家發改委監測,6月21日至25日,全國平均豬糧比價爲4.90∶1,已進入過度下跌一級預警區間(低於5∶1),中央和地方將啓動豬肉儲備收儲工作

商務部7月5日公佈,爲切實增強中央儲備豬肉應急保供能力,更好發揮政府豬肉儲備調節作用,商務部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近日啓動2021年度中央儲備豬肉收儲工作,定於7月7日公開競價收儲本年度第一批中央儲備凍豬肉2萬噸。

中央儲備豬肉收儲工作的目的是什麼?生豬價格緣何持續暴跌?在非洲豬瘟常態化防控背景下,如何理解“調豬”向“調肉趨勢的轉變?規模化養殖爲何成爲各大生豬養殖大戶的“香餑餑”?

豬價緣何下跌

今年1月以來,全國活豬及豬肉價格總體呈下跌態勢,近期跌勢較猛。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下旬生豬本期價格13.9元/公斤,相較於1月上旬的36.8元/公斤,不到半年已經跌了超六成。

6月16日,據國家發改委監測,6月7日~11日,全國平均豬糧比價爲5.88∶1,進入《完善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制 做好豬肉市場保供穩價工作預案》(下稱“預案”)設定的過度下跌三級預警區間(低於6∶1),建議養殖場(戶)科學安排生產經營決策,將生豬產能保持在合理水平。

在生豬價格出現較快下跌背景下,6月28日,國家發改委本月第二次發佈豬糧比價過度下跌預警,據監測,6月21日~25日,全國平均豬糧比價爲4.90∶1,已進入過度下跌一級預警區間(低於5∶1)。

據瞭解,今年以來,豬肉價格連續多月下跌,部分地區已經跌破生豬養殖戶成本價,豬肉賣到了“拱地價”。

面對“跌跌不休”的豬價,6月下旬,中國畜牧業協會宣佈日前發佈中畜協函【2021】49號倡議書,號召大家按照正常生產計劃有序出欄,在價格下行階段不要恐慌,更不要聽信謠言、以賭博心態安排生產。建議加快轉型升級,加快淘汰低產母豬,特別是淘汰留作種用的三元肥豬,提高飼料轉化率,增強競爭力。

生豬養殖企業湖南新五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五豐”)董事長何軍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表示:“當前肉價大跌有多方面原因。第一,豬肉市場進入消費淡季。每年上半年是豬肉消費淡季,豬肉市場會週期性相對低迷。第二,‘牛豬’(編者注:指體重在200公斤以上的大豬)集中出欄。市場豬肉總量增多,6月份豬肉價格暴跌也與這波牛豬出欄有關。第三,爲平抑上漲肉價水平,國內加大了凍肉進口。第四,生豬產能在恢復。2019年開始,從中央到各級政府相繼出臺恢復生豬產能的政策,國內生豬產能擴產很快。”

7月5日,商務部會同多部門聯合啓動中央儲備豬肉收儲。市場分析人士稱,此舉旨在穩豬價。

那麼,豬價是否已經觸底?“目前豬價基本上接近底部。”何軍認爲,養豬產業發展到今天,既是高投入行業,也是技術密集行業,資本一擁而上都來養豬並不符合實際。

但面對生豬行業發展,養殖戶要準備好過“寒冬”的聲音也出現了。

“由於生豬出欄量的增加,供應市場的豬肉總量將大幅提升,生豬養殖即將迎來殘酷的冬天,生豬養殖企業要做好應對行業‘冬天’的準備。” 6月下旬,從事20多年的生豬養殖企業主王全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如何應對豬週期

“豬肉價格上躥下跳,價格太高,消費者吃不起;價格太低,短期內利好消費者,但是‘肉賤傷農’,會影響生豬養殖戶的積極性,一旦很多養殖戶退出養殖,生豬供應不足之後,豬肉價格又會瘋漲。”王全說。

爲應對豬週期,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會同多部門印發了《完善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制做好豬肉市場保供穩價工作預案》。

該預案將發揮政府豬肉儲備調節作爲關鍵抓手,對生豬及豬肉價格堅持“調高”與“調低”並重,以供應穩保障價格穩,以價格穩促進供應穩。

如何科學有效進行供需調配,緩解豬週期對於生豬養殖帶來的市場影響,既能保障生豬產能,又能讓生豬走出豬圈走向市場,走出大漲大跌的怪圈?

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談及上述預案的作用時表示,價格過高時,將投放儲備以保障居民消費需要,推動價格向合理區間回落,避免生豬產能過度擴張;價格過低時,將啓動收儲以托住市場,爲養殖場戶吃下“定心丸”,避免生豬產能過度淘汰。

另外,在平滑豬週期戰術上,每個企業都有不同的“打法”。以何軍所在的新五豐爲例,在保證企業自身效益的同時,新五豐拉通屠宰、分割、冷庫等產業鏈各環節,充分發揮肉品板塊的“蓄水池”作用。當豬肉價格繼續走低,新五豐會降低市場供應增加凍肉儲備,降低週期低谷對公司的影響。

“起起伏伏的豬週期凸顯出生豬養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近年來,養豬場向無人化、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已成爲大趨勢。”王全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說。

央視財經評論員王超則認爲,“要平抑豬週期帶來的市場影響,要從三方面着手,第一,加大權威信息發佈力度,從而引導市場預期。農業農村部正在會同多部門,研究建立生豬企業全產業鏈信息權威發佈制度,指導生產主體調整產能;第二,充分利用好金融工具,通過生豬期貨的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功能,來穩定豬肉價格波動。第三,長遠看,通過生豬規模化養殖的長期建設,來平抑豬週期下價格波動帶來的影響。”

生豬規模化、智慧化養殖已成大勢

中國農牧行業多年來由於投資力度不足,曾長期面臨管理粗放、效率低下、成本偏高、對環保不夠重視、養殖過程數據採集難、養殖智能化和信息化程度低下等問題。

《2018中國農牧家禽行業智慧養殖白皮書》認爲,隨着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我國農業將朝着環境友好的方面發展,未來的養殖場將向集約化、規模化和現代化發展。

生豬產業的轉型升級離不開技術助力,智慧養殖正成爲生豬養殖的行業新風口。

何軍表示,目前,一些養豬企業正在探索樓房養豬等一體化模式。如果這個從生豬飼養到肉品提供的一體化模式能探索成功,將是中國爲世界養殖業做出的一大創舉,那時,國內生豬市場能夠真正實現從“調豬”向“調肉”趨勢轉變。

向“調肉”趨勢的轉變,或將引導養殖企業向規模化養殖模式轉型發展。國務院發佈的《關於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提出,國內生豬養殖規模化率到2022年將達58%左右,預測到2025年,國內生豬養殖規模化率將達65%以上。

何軍告訴記者:“非洲豬瘟疫情肆虐期間,禁止生豬跨省市調運的規定,讓很多養豬企業發現了自身短板,也瞭解了國家推動從‘調豬’向‘調肉’轉變的初衷。其實這一趨勢變化的根本落腳點還是推動國內生豬全產業鏈向區域化產業鏈的轉變。”

“依託智慧養殖技術,大中型養殖企業可大幅降低人工養殖成本。”生豬養殖資深人士張毅說,諸如溫氏集團等養殖龍頭都已佈局智能化養殖,京東等互聯網頭部平臺紛紛“入局”,京東農牧也發佈了智能養殖解決方案。

精準飼餵爲例,智能化豬舍安裝“智慧大腦”的機器人,機器人在巡欄的過程中,如果發現生豬進食異常,能夠利用豬臉識別功能對其進行掃描,迅速關聯它的飲食信息、生長信息、免疫信息、實時狀況等,將這些信息傳輸給管理員,從而及時精準對症下藥。

張毅坦言:“在各類資本的推動下,現代生豬養殖業正在向智能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智能飼餵、智能環控等智能化養殖技術陸續被研發並得到應用,其優勢也凸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