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專欄:李學文》世界不是平的 也不是圓的
究竟全球化是纔開始,還是已走到了一個盡頭,準備開始反轉了?(示意圖/shutterstock)
2005年,《世界是平的》一書暢銷國際,作者湯馬斯‧佛裡曼開宗明義寫着小時候他常聽爸媽說:「兒子啊,乖乖把飯吃完,因爲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沒飯吃。」現在他則說:「女兒啊,乖乖把書唸完,因爲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正等着搶你的飯碗。」競爭的立足點變平等了,小蝦米和大鯨魚可以平起平坐了。拜科技之賜,即使在家裡開一個工作室,一個人也可以和大企業搶生意…,抹平的世界,也是無限商機的世界。
幾年後,來到了2012年,美國經濟學家班卡吉‧格馬瓦特卻認爲,在他眼裡,這個世界根本還沒被剷平,全球化不過纔剛開始。班卡吉幾年來持續收集各種跨國相關數據,試圖從較科學的角度來看待全球化的進展。他舉例,2011年國際通話秒數佔所有通話秒數僅有2%。他同時發現,人們最多隻有10%到15%的臉書好友來自不同的國家。而就全球投資而言,直接由國外投資的比例竟然不到10%。由此可見,我們身處的世界,似乎離高度國際化的標準還有一大段距離。換言之,人們對全球化的感知有過度被放大之嫌。
湯馬斯甚至認爲,「世界是平的」足以代表整個21世紀的氛圍。只不過,才經過14年,到了2019年,匯豐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簡世勳卻出了一本書暗諷湯馬斯,書名是《世界不是平的》,他認爲,全球化走到現在,由於保護主義、民族主義、地緣政治等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一些國家開始祭起「本國優先」的大旗,不去解決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移民、技術、財政赤字等問題,而是把此問題歸結於全球化,甚至採取孤立主義、保護主義的政策,導致全球經濟發展陷於低迷、停滯,甚至倒退的境地。
緊接着,全球爆發了美中貿易衝突及新冠肺炎。值此時期,《電子時報》創辦人黃欽勇也出了一本新書叫做《斷鏈之後》,他認爲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供應鏈遭受衝擊,重創全球經濟,特別是如今GDP佔全球總額17%的中國供應鏈的斷鏈,對全球影響最大,2020年將可能成爲產業發展,甚至是供應鏈結構變遷的關鍵年。新冠疫情過去後,首先遭遇挑戰的便是盛行許久的全球化,我們都該想方設法去因應。
當然,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供應鏈只是抹平世界的十大推動力量之一,其他還有諸如工作軟體、外包、岸外生產/承包、資訊搜尋等,這些之後會不會因爲反全球化而受到影響,都非常值得我們留意。
究竟全球化是纔開始,還是已走到了一個盡頭,準備開始反轉了?
比較世故的說法是,對於全球化是深是淺的感受,可能會因不同地域、不同發展程度國家、不同行業而不同。親戚2年前去美國留學,近日休假返臺,從他的身上,從他的言談,完全看不出我以前經歷過的濃濃鄉愁。鄉愁是來自於他鄉與故鄉的極大差異,網際網路、速食業、智慧手機、通訊軟體、全球連鎖店等全球化現象,早已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內容,他鄉即故鄉,哪有什麼鄉愁。我個人是較享受在地化的文化特色;四海皆一家的地球村,我可沒那樣嚮往。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要問我個人的感受,這世界既不是平的,也不是圓的,反倒是比較像鐘擺吧,事實上,這整個宇宙可能都是依着鐘擺的定律起舞,至少在生態學上也適用。
洛特卡─沃爾泰拉(Lotka-Volterra equations)方程式,別稱掠食者─獵物方程式,分別在1925年與1926年被獨立發表,經常被用來描述生物系統中,掠食者與獵物進行互動時的動力學,也就是兩者族羣規模的消長。白話點說,就是在特定的區域中,掠食者的數目增多,獵物的數目就會變少,當獵物少到一定程度,掠食者因無法填飽肚子而減少數目,少了天敵,數目稀少的獵物得以喘息,一段時間後獵物的族羣又會重新壯大,這又讓掠食者有了更多食物。宇宙沒有所謂的平衡,而是猶如鐘擺般週期性的循環,物極必反。
全球化帶來衝擊,反全球化也可能帶來痛苦,這世界從來不會問我們究竟喜歡地球是平的還是圓的,我們一生需要學習的,就是在鐘擺之間的平衡之術吧!
(作者爲科技媒體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