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基建利空會拖垮經濟利多

中時社論

臺灣經濟出現了奇特的「雙元性」,ㄧ方面是景氣越來越好,另方面卻是基礎建設利空頻傳,「吉帶凶」的狀況令人憂喜參半。然而,景氣好壞多看國際情勢,臺灣難以着力,但基礎建設利空卻多是「自作孽」,而且趨勢日益顯著,令人難以樂觀。

勞動土地水電出現嚴重問題

日前,國際貨幣基金(IMF)公佈了今年景氣預測,臺灣經濟成長率預測爲4.7%,雖然稍低於「富裕經濟體」的5.1%,但在去年2.98%高水準的表現上,接續有近5%的預期成長,的確出色。趨勢呈現在上市公司第1季財報相關新聞報導上:「15家金控首季獲利在1900億元以上,爲歷年新高」、「IC封測廠營收報喜,創下歷年新高,呈現最旺的淡季」,加上「Q1景氣可望亮紅燈十年首見」、「3月出口逾兆元,年增率27%」,可以確定今年會是臺灣經濟揚眉吐氣的一年。

這些正面消息當然和美中貿易戰下,不少和通訊安全有關的國際訂單由對岸轉到臺灣,大陸更依賴臺灣的上游零組件,加上國際對臺灣5G供應鏈、遠距通訊產品的需求大增,不少臺商基於各種原因,陸續將生產線由大陸移回臺灣,讓臺灣在短期內「左右逢源」,展現出欣欣向榮的盛況。

只是,製造生產所需的生產因素:勞動、資本、土地、水電中,國內大概除了資本以外,其他都出現了嚴重問題。勞動力在「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下,難以滿足企業需求,各地都出現「搶人」大戰。營造業缺工更加嚴重,影響公共工程進度政府祭出因應少子化的方案迄無效果,不僅在去年首度發生「生不如死」的窘況──出生數少於死亡數0.8萬人,今年首季更讓差距擴大到1.2萬人,顯示政府的人口政策毫無效果。

土地問題的嚴重性不在勞工之下。在地少人稠的格局下,經濟活動的密度卻又極高,但大量農地在誇大的「安全存糧」觀念下不願釋出,導致工業區地價在全球名列前茅,無力或不願支付區內高價的違章工廠到處都是,每年新增違章工廠數從2000年的3000家增加到2010年的5000家,2016年後的6000家以上,目前總共約13萬家、佔地超過1.4萬公頃。

依《工廠管理輔導法》,今年3月19日後,中高污染廠若無改善計劃必須關閉,但許多中高污染廠卻申報爲低污染,企圖合法化後繼續經營或出租。政府行政基本上是紙上作業,對違規申報近乎放任不管,衛生和重金屬污染問題將進一步惡化。但即使媒體有所報導,政府仍裝鴕鳥視而不見,持續的行政怠惰和擺爛無能將讓問題繼續擴大。

停止虛耗 用心提升治理能力

用水供應上,短視和無能的狀況更爲明顯。臺灣降雨量爲全球平均的2.5倍,即使有降雨不均和河流短促等問題,但現代科技發達,若用心規畫集水、訂定適當水價,絕不可能缺水。接近沙漠雨型的以色列都能用水無虞,多水的臺灣更不該有任何藉口,何況年年編鉅款用於供水,前瞻基礎計劃中也大額投資,卻搞到中臺灣必須「供五停二」,中部科學園區企業必須出動水車運水求生,甚至讓國際媒體報導、擔心影響晶片生產,不僅讓民衆擔心受怕,也傷害了半導體業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全球關鍵形象。

中南部地下水超抽嚴重,高鐵彰雲段地基下陷已有坍塌風險,政府卻要民衆打水井抽地下水應對旱情,難道非得發生更慘的鐵路災難,才能喚醒政府的無知與顢頇?極端氣候早成新常態,政府卻未能超前部署,對降雨驟減預做因應規畫,凸顯了規畫治理能力之不足。

臺鐵太魯閣事故更是行政怠惰無能的集大成案例,包括:行政院對《臺鐵總體檢報告》拖延8個月不予覈定、臺鐵局長3個月無法覈定人選、鐵道邊坡設置自動監視系統被擱置、李義祥違規借牌低價搶標無往不利、違規停權營造商可以承接政府標案、常態化的違規兼任工地主任10年只處分4件等,在在顯示政府法規雖多但仍漏洞百出,且對鑽營關係者形同虛設。政府苟且無能,長期置國人於險境,接二連三的事故仍無法喚醒執政者,甚至連負起政治責任的簡單慣例也須在社會不斷呼籲下才產生效果。這個官僚的貪權戀棧和麻痹不仁,真難用一般言詞形容。

情況若再惡化,國內外企業會敢於投資嗎?不要繼續虛耗國力在統獨意識形態問題上,不要浪費國家資源在抓所謂的共諜上,更不要迷戀網軍、文青風和大內宣,用心提升治理能力,讓人民生活更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