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比凍漲油價更好的選擇

社論

國際油價上漲,國內柴油價格隨之連續8週上漲,在疫情嚴重、許多行業都遭到嚴重衝擊下,民衆生活負擔更加沉重。民代媒體紛紛呼籲,中油共體時艱苦民所苦,仿效臺電取消夏季電價,暫時凍漲,以免讓民衆的疫情之苦雪上加霜。行政院並未接受民代的建言,中油預計12日將依據國際油價變動,汽柴油再分別調漲每公升0.2元。

經濟事務勿用政治手段解決

「順從民意」接受油價凍漲的要求,一來可以彰顯察納雅言、從善如流的胸懷,二來可以獲得苦民所苦、充分「接地氣」的美名,三來距離地方選舉時程不遠,在防疫績效重挫之下,或可多少挽救惡化的選情,油價凍漲對支持度嚴重下挫的蘇內閣或許非常有吸引力。但臺灣是已開發國家,不宜再用「理盲而濫情」的第三世界施政手法,戕害公營事業效能來「收買人心」,經濟事務用政治手段解決,不僅會惡化資源使用效能、模糊國企績效,更將傷害國家財政,不宜持續使用這種副作用嚴重的粗糙施政模式

事實上,中油公司表示,依油價調整公式,5日汽、柴油價格本該各自調漲1.0元和1.9元,因考量亞洲鄰近國家最低價格,故僅各自調漲0.3元,應調未調的0.7元和1.6元則由中油自行吸收。在這種情況下,還要勉強中油完全凍漲,實在是「慷他人之慨」,完全不顧中油還有盈餘繳庫的營運壓力;屆時若盈餘目標無法達成,甚至變成虧損無法如數繳庫,請問要歸咎誰的責任?民代和社會各界,平時動輒批評公營事業績效不彰,但績效不彰最主要的原因,不就是三不五時政府就會在購油成本高漲之下,還要中油凍漲,所帶來的營收減少導致的嗎?

別以爲要求中油凍漲0.3元很少,其實現在少收0.3元,會後續影響到未來的價格全部都少了0.3元。以去年中油共售出80.8億公升汽油和46.4億公升柴油,合計127.2億公升汽柴油爲例,少收0.3元一年下來營收就會少38.2億元,這不是一個小數目。若以原該調漲汽油1.0元和柴油1.9元來看,一年凍漲下來的結果就會少掉169億元。假設凍漲隻影響到下半年,也會讓營收約略減少84.5億元,這不是在傷害中油獲利績效,以及可將獲利繳庫的能力嗎?而若凍漲的效果持續統計個10年,中油的獲利就會減少1690億元,相應地成爲國庫損失,民衆即使不知,政府可不能不懂。

以紓困方式補貼民衆和中油

汽柴油凍漲還有更多的副作用。首先,名義上這是要照顧疫情下受衝擊的民衆,但政府對疫情早有紓困特別預算,也正在竭盡所能地補貼或協助受影響的國人,實在無需漫無止境地如此濫情。平均每部小汽車一年用油以600公升計算(年開1.5萬公里,每公升跑25公里),凍漲每公升0.3元一年只能省下180元,難道我們開車的民衆,在全球油價上漲之下,付不起每車一年增加180元,非要讓中油和國庫每年減少收入38.2億或169億元嗎?

再者,並非所有用車人都受疫情影響,特別是高科技電子業,去年可說都賺得鉢滿盆滿,這些高收入的國人不僅收入不受疫情影響,甚至是受惠,而且在高收入下開車旅遊狀況一般也高於國人,故平均用油量高於一般國人,油品凍漲結果反而多在嘉惠這些高收入者,這並不符合油價凍漲的原意。第三,全球各國油品價格都因油價攀高隨之上漲,各國民衆也都跟隨抑制使用油品數量,但我國卻刻意不調整油品價格讓民衆改變消費模式,繼續以浪費方式耗用這些相對更稀少的資源,違逆全球消費走向,造成資源使用的效能更加低落。

更進一步思考,若政府非得要特別照顧民衆,其實有兩種選擇,其結果都優於凍漲油價:一是不干涉油價調整,直接對受疫情衝擊相對嚴重的民衆,加發相當於購油支出增加的補貼金額,但讓他們自行選擇要拿來繼續購油,或節約用油但將增加的補貼用於別處。二是拿出「紓困特別預算」中相當的部分(38.2億元)來補貼中油,讓其不調價但在政府彌補下不降低營收。因爲「凍漲」是爲了「紓困」而爲,理當由紓困特別預算支出,不該像「中央請客,地方買單」一樣,變成「中央紓困,國企買單」,因缺乏成本效益觀念而遭到濫用,最後還搞到國企績效評估成爲一筆爛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