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視野-市場丕變 外資零售業節節敗退

曾在大陸零售市場呼風喚雨多年的外資零售業者,近年卻屢傳被收購、地盤爲陸企接手的消息,就連深耕市場多年的家樂福麥德龍也不例外。外資業者的節節敗退,也足證大陸市場在「新零售」崛起成爲主流下,傳統量販店迅速走向式微。

今年大陸「十一」長假前後,大陸量販零售業界傳出兩件重磅級的收購消息。先是9月底,法商家樂福的80%中國業務股權蘇寧易購以人民幣48億元拿下。接着10月11日,德國麥德龍(Metro)將中國業務多數股權,出售給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物美商業集團,麥德龍將可藉此獲得逾10億歐元

近幾年來,外資零售業者紛紛加速退出大陸,像家樂福、麥德龍已經算是力撐到最後。早在2013年10月,華潤萬家宣佈收購英國樂購(TESCO)中國業務,消息震動業界,這是大陸零售業者首次收購知名外資同業,也拉起外資零售業者退出市場的帷幕

2018、2019這兩年,外資業者退出大陸更加頻密,諸如韓國樂天瑪特、美國梅西百貨等,再加上如今的家樂福、麥德龍,甚至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也關閉在大陸的賣家業務。若不算上8月宣佈要關閉門店,之後又改稱要繼續營業高島屋,外資零售商基本只剩下仍在苦苦支撐的沃爾瑪

對於近年外資零售業者紛紛撤離大陸,最直接的原因在於不理想的業績,甚至虧損。普遍的說法一是大陸經營成本高漲,諸如土地、人事費用等,另一則是2012年後迅速崛起的電商平臺,改變消費購物習慣的同時,也衝擊傳統零售市場格局,讓許多業者最終成爲嘆惜聲下的「時代眼淚」。

除了這些原因之外,還有環境的因素。早期在大陸經濟成長之初,挾着國際市場經驗、經營實力、豐沛資金的外資零售業者,進入大陸後往往成爲市場指標,其經營作爲也成爲大陸當地同業學習仿效的對象

記得十多年前因工作之故在上海蔘加一場零售業者論壇,當時出席的家樂福、大潤發高管臺上侃侃而談經營管理時,臺下的大陸官員、零售同業不是專注聆聽,就是勤抄筆記。會中休息時更有大批人一涌上前與這些高管寒暄、請益、換名片、求合影。此時應是臺、外商零售量販業者在大陸市場的黃金期。

但大約2008年後隨着大陸經濟成長,其業者與民衆的自信心也隨之建立,外商與陸企在市場上的主客形勢逐漸易位。電商興起後,外資更是敗象顯露。或許,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外資業者不用擔心找不到買家,因爲不少互聯網企業與大陸零售同行願意接下他們的中國業務。

譬如,這次收購麥德龍中國業務的物美集團,近年曾經收購特力屋、日本大榮、樂天瑪特的中國業務。但對外資中國業務收購最積極的,還是快速崛起、力推「新零售」的大陸互聯網業者。諸如2017年購下大潤發的阿里巴巴,以及收購家樂福中國的蘇寧易購等。

這些互聯網業者願意收購外資業務的原因,在於認爲線下門店是與消費者建立聯繫的重要途徑,也可以進行更好的線上線下聯動,打造出更具魅力的消費場景。儘管整合過程或許充滿挑戰,但大陸零售市場的全面數位化已成爲企業的必然選擇。而這些往後的故事,似乎與大多數外資零售企業關係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