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縣域旅遊典範“多規合一”下的“沂南模式”
旅遊經濟的活力在縣域。作爲具有地域特色的區域經濟體系,縣域經濟注重發揮地域內在優勢,以重點產業突破。這種獨特的發展態勢與旅遊產業不謀而合。
在大衆旅遊市場需求的驅動下,旅遊業成爲推動區域經濟生態發展、高效循環的新模式,尤其是爲縣域經濟增長帶來了新機遇。旅遊業對傳統農業、工業的滲透力進一步增強,文旅產業密切融合,不斷催生出富有活力的新業態,“旅遊+”實現旅遊資源富集的地方“花開並蒂”,彌補旅遊資源貧瘠的地方“變廢爲寶”。
近幾年來,已經在全國形成了一批以旅遊業爲核心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創新模式,山東沂南以鄉村旅遊發展帶動全縣經濟、社會、民生等全面轉型升級的“沂南模式”,就是其中一例。
沂南旅遊發展,早在決策之初就把旅遊業定位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產業”的高度。從2007年發展鄉村旅遊,到實現全域旅遊統籌,經過10餘年的探索與實踐,實現了旅遊業從小到大的跨越式發展,成爲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打造縣域經濟發展新支點的典型示範。先後被確定爲“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縣”,被原國家旅遊局列入首批國家級旅遊業改革創新先行區。
“沂南模式”,是以鄉村旅遊爲起點和支點,以全域旅遊發展理念爲指導,率先推行“多規合一”,堅持“全域資源、全面佈局、全境打造、全民參與”理念,通過實施“三級聯創”,層層推進,探索出“政府主導、文旅融合、統籌城鄉、全域發展”的縣域旅遊集約化發展,快速崛起的新路徑。
01
沂南縣域旅遊發展的源代碼,源自一個小小的村落——竹泉村。2007年底,竹泉村規劃建設以沂蒙古村生態和古村民俗爲資源優勢。以“竹林”、“泉水”、“古村落”爲特色,打造具有顯著沂蒙特色、泉鄉個性、竹鄉景觀、農家風情,融度假、休閒、觀光功能於一體的北方沂蒙山鄉綜合性旅遊目的地。作爲山東省第一個系統開發的古村落景區,沂南縣域旅遊破冰項目,景區的開發建設備受關注。
景區規劃作爲引導景區發展的首要條件和第一資源,自然成爲頭等大事,在政府主導和大力推動下,將生態保護和地方歷史文化內涵的發掘作爲規劃的重點,堅持在傳承中發揚、在保護中開發。充分考慮農業和旅遊業的需求,統一規劃鄉村農業用地和旅遊用地,圍繞竹泉村外圍道路、水利規劃、農業綜合開發規劃等,服從於旅遊規劃,爲旅遊開發服務,從而實現了村莊的生態、生產、生活的無縫接合。
正是有賴於“因地制宜”的多規共建,讓原有的小山村蛻變爲“一古一新”兩個竹泉村;古村保留原有風貌,成爲旅遊度假休閒區;新村按照新農村的標準,爲村民提供了寬敞舒適的居住環境。
當現代化建設讓城市趨於雷同,新農村缺乏創意審美時,沂南竹泉村鄉村旅遊的開發,打破束縛旅遊業發展的體制障礙,充分發揮政府在資源整合、優化環境、市場監管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形成順暢高效、上下協同的高效管理體制。在實現全域旅遊過程中既保護和延續着傳統古村落空間形態和文化特色及傳統精神,又融合進嶄新的時代風貌和生活理念,而帶來這一改變的,正是沂南在發展中始終堅持的創新智慧。
2009年,沂南編制城鄉總體規劃時,將縣城功能定位和土地利用規劃結合,提出打造“城市文化旅遊空間功能區”定位,增加縣城的旅遊功能,在城市規劃和旅遊規劃的基礎上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現了“三規合一”。
超前的規劃理念,創新的業態產品爲竹泉村發展贏得時間和機遇。2011年,沂南制定《沂南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又將整個縣域佈局謀劃爲以旅遊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藍圖,從兩規結合的合作導入到多規協調的發展。
之所以有這樣的魄力,得益於沂南縣“竹泉模式”的成功打造,竹泉村旅遊區建設創造了“三個第一”:全縣第一個旅遊龍頭項目,全市第一個科學規劃整體開發的村落,全省第一個逍遙遊示範點。2015年時任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來此調研,稱竹泉村當之無愧爲“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
竹泉村全村130餘戶500口人中有超過50人在景區務工,有80%以上的家庭主要收入來源依靠竹泉旅遊景區,僅農家樂、家庭旅館就有60餘家。全村人均年收入由2007年的不足4000元,增長到2016年的25000餘元。
當大衆休閒度假時代來臨,旅遊目的地將不再作爲吸引遊客的主要賣點,任何具有激發旅遊嚮往的吸引物都可以帶來遊客幾何倍數的增長。隨着度假人羣劇增,市場需求擴張,培育精品民宿爲竹泉村“梅開二度”打下基礎,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特色爲王,強化高端引領的原則,重點打造“沂蒙鄉居”精品民宿羣,實現由點到面的全面突破。2017年竹泉村遊客突破百萬人次,旅遊收入過億元。
沂南,曾經是一個人們印象中貧困落後的革命老區,一代賢相諸葛亮的故里,紅色文化“沂蒙精神”的重要發源地。在“鄉村振興”戰略和“全域旅遊”理念提出之前,這個曾經的貧困縣就錨定以旅遊業作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可以發現,沂南旅遊起步晚,但起點高。在縣委、縣政府主導和政策引領下,優先把旅遊業作爲制定城市規劃、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
02
二次飛躍:從量變到質變
竹泉村成爲全國鄉村旅遊的典範,改變的不僅是沂南旅遊的品牌影響力,更深層的改變,發生在竹泉村的成果讓沂南人民看到了發展旅遊業帶來的實際紅利,對於革命老區的人民而言,這是又一次思想、理念的洗禮和行動、作爲的鼓舞,爲全縣從上到下、齊心協力發展旅遊奠定了深厚的民心基礎,集聚了民衆力量。
2014年,《沂南縣旅遊產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中“一核四帶四大綜合體”的全域旅遊發展構架成爲各類規劃的戰略指引。一核:即沂南縣城,着力打造成全縣旅遊產業的綜合服務中心、休閒中心、漢文化體驗中心;四帶:即北部生態觀光休閒帶、沂河綠色農業度假帶、汶河漢風古韻休閒帶、山地紅色文化體驗帶;四大綜合體:即打造鄉村休閒旅遊綜合體、紅色文化休閒旅遊綜合體、漢文化休閒旅遊綜合體、溫泉休閒旅遊綜合體。2017年重新修訂完善規劃之後,變成“一核五帶八大綜合體”。其中,以朱家林爲代表的田園綜合體,無疑最受矚目。
作爲全省第一個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將連續三年獲得財政資金2.1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1.5億元、省財政配套資金5400萬元、市財政資金600萬元的資金支持。實際上,朱家林的奇蹟正是搭乘了沂南在五年行動計劃中構建的“城旅結合、文旅結合、農旅結合、林旅結合”,功能協調一致的區域空間結構和“一體化”發展格局。
2015年之前,朱家林和所有山區裡的特困村一樣,由於青壯年的外出謀生,村裡只剩下年邁的老人和留守兒童,蕭瑟封閉,房屋破敗,毫無生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空心村。隨着一項規劃面積爲28.7平方公里,按照田園綜合體構成要素打造的以農業綜合開發爲主體的項目落實,由政府引導、創客引領、綜合規劃、多主體參與,協同努力打開了封閉已久的鄉村柴門。
臨沂市委書記王玉君在朱家林現場調研時表示“堅持規劃引領。田園綜合體要素集中,功能全面,承載力強,規劃質量高低直接決定了田園綜合體建設水平的高低。各子項目的規劃建設既要突出精準導向,準確定位和把握好田園綜合體的發展方向,又要與朱家林田園綜合體總體規劃、產業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相銜接,推進多規合一,進行全域思考、統籌謀劃,帶動朱家林田園綜合體各區域資源聚合、功能整合和要素融合,實現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益運營。”
科技創意創新轉化爲生產力,與當地主導產業深度融合,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朱家林創意小鎮、柿子嶺理想村、布拉格香草集市、莓林苑等一系列項目閃耀着沂南智慧的光芒,一個集創客社區、創意園區、示範農業、科技研發推廣、成果轉化、科普教育、人才培訓、生態保護、國際合作交流於一體的引領性項目,使朱家林田園綜合體真正成爲農業農村文化的展示平臺、農業科技推廣的培訓基地和青年創客發揮才智的綜合示範基地。
山東省沂南縣朱家林田園綜合體負責人黃樹田認爲“通過發展現代農業、休閒旅遊和田園社區,激活了農村的各類要素,培育了農業農村的新動能。”
以竹泉村、朱家林田園綜合體爲代表,旅遊業成爲沂南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和轉型發展的有力支撐,農業多功能性被激活,與旅遊、文化、教育、康養等產業深度的融合,實現了田園生產、田園生活、田園生態的有機統一。沂南旅遊綜合收入從2008年4.55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64億元,第三產業比例由2008年的35%提升到2016年45%。
沂南的“多規合一”模式爲農業農村和農民探索一套可推廣可複製的、穩定的生產生活方式,同時也爲全域旅遊走出一條集生產美、生活美、生態美“三生三美”的鄉村發展新路子。
03
“三級聯創”:從景域到縣域?
沂南在“十三五”規劃中進一步確立旅遊業爲四大主導產業,以“宜業宜居宜遊沂南”建設爲主線,確立了全縣的產業發展規劃、城市建設規劃、環境保護規劃、交通規劃與旅遊規劃的貫通融合,形成全域化、系統化的大旅遊格局。實現了從一個村,到一個鎮,再到全縣旅遊主導下的規劃定位。
隨着旅遊業主導地位的確立,竹泉村創建成山東省旅遊特色村,竹泉村所在的銅井鎮,把交通生態等規劃同旅遊結合,強力推進小城鎮、農業、旅遊、水利、交通、生態規劃的六規合一,銅井鎮成爲“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沂南縣成爲山東省旅遊強縣,在旅遊空間上實施“三級聯創”,把旅遊強縣、旅遊強鄉鎮、旅遊特色村三級行政性旅遊經濟模式整合在一起,構建城鄉一體旅遊格局。
修訂完善各類規劃,實現產業空間佈局的相互延伸,規劃內容、技術規範和實施措施的相互銜接。整合住建、水利、農業、交通等有關部門的資源、資金、政策集中向旅遊業傾斜,統籌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建立起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的大旅遊發展協調機制。同時將旅遊工作以高分值比重納入全縣科學發展觀年度考覈,進一步凝聚起各級合理抓旅遊的共識。
在旅遊用地方面,全縣通過功能區劃分,保障全域旅遊發展空間,有效配置土地資源,促進土地的節約和集約利用,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竹泉村成功開發之後,關停了旅遊規劃區周邊的所有污染環境的相關企業,按照旅遊規劃做好生態恢復,發展鄉村旅遊;紅石寨利用關停後砂礦和裸露的荒坡,通過生態恢復建設爲功能齊全的自駕露營地;馬泉山將荒山禿嶺變廢爲寶,建設了瓜果飄香、綠林環繞的馬泉休閒園。
在旅遊投融資方面,沂南縣利用作爲國家級旅遊業改革創新先行區的政策優勢,整合旅遊資源爭取扶貧貸款用於全縣旅遊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做優全域旅遊公共環境。
在產業融合層面,形成了農業+旅遊的生態休閒農業園區;工業+旅遊工旅融合項目;教育+旅遊開發研學遊產品;體育+旅遊舉辦體育賽事活動;文化+旅遊以文創爲催化劑融合地方文化和本土生態資源。開創鄉村旅遊共建共享新氣象。
在市場監管層面,建立旅遊部門綜合協調下的“1+6+N”旅遊綜合管理體制,統籌完善旅遊工作聯繫會議制度,爲沂南打造綜合性休閒旅遊目的地注入新動力。
在品牌塑造層面,“政治營銷”成爲沂南品牌營銷強大的助推劑。從2009年竹泉村開始打造第一個景區,時任山東省省長姜大明稱讚“這是景區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的完美結合”,既開發了一個古村落打造出一處新景區,又建設了一處社會主義新農村,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2013年五一節期間時任山東省代省長的郭樹清省長到竹泉村調研後,充分肯定了鄉村旅遊帶動老百姓就地城鎮化的重要作用,之後不久省政府研究決定每年拿出2億元專項資金用於扶持鄉村旅遊,極大的推動了山東鄉村旅遊的發展。
成功開發建設的紅嫂家鄉旅遊區暨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將紅色旅遊、影視拍攝和紅色文化、傳統教育結合起來。成爲山東省黨員領導幹部黨性教育基地。2011年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李源潮,2014年時任中組部部長趙樂際分別考察沂蒙紅嫂紀念館,給予高度評價,並要求全國黨員領導幹部都要來學習接受教育。
沂南縣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和國家發展大勢同頻共振,以國家發展戰略緊密結合產品創新,成爲沂南旅遊的一大特點,由此形成的政治營銷,極大推動了沂南旅遊宣傳營銷和品牌打造。
04
百花齊放:主客共享沂南美?
在規劃引領下,沂南旅遊業快速崛起,持續推進。“多規合一”解決了旅遊業本身無法解決的問題,發揮產業融合優勢,搭建起鄉村振興,全民參與,脫貧致富的發展平臺。
位於(沂蒙)革命根據地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的沂蒙紅色影視基地,立足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在實施產業扶貧過程中探索出“一區帶四員”模式,即土地入股當社員,景區務工當職員,穿上戲服當演員,售賣產品當店員。如今的常山莊村在旅遊扶貧帶動下形成紅色旅遊文化體驗、影視拍攝、休閒觀光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紅色旅遊景點景區,輻射帶動了景區周邊5個村工(莊)1400人脫貧致富。
銅井鎮馬泉村把昔日的荒山土嶺打造成爲一座集休閒採摘、農業觀光、度假養生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農業休閒園區。以企業+資金+項目“一地生四金”模式,帶動貧困羣衆增收的同時,也豐富了園區業態。
沂南縣成立特色鎮管理服務中心和國有朱家林鄉建開發公司,委託山東旅遊規劃院和中國農科院進行朱家林創意小鎮整體規劃和產業規劃,吸引30餘家經營主體和創客進駐,合理共建小鎮同時,村集體和羣衆共同參與小鎮建設,共享收益。隨着創客帶來了現代設計與鄉村美學的思想碰撞,一個個藝術部落爲村民打開了世界之窗,生活又在這裡流轉起來,成爲一個“回得去”的故鄉。
以竹泉村旅遊度假區爲例,探索“景區帶村”模式。實現老村變景區、土地變資金、村民變老闆、新村變樂園。走進竹泉村,不時見到在自己老屋裡編筐子、做棉襖、賣土特產的老鄉,遊客在院落進進出出,與村民熟絡家常,無論是主人還是客人,共享旅遊環境和便捷服務,從他們的眼神裡,都能感受到一種寧靜與祥和,這恐怕就是全域旅遊最現實的含義。
全域旅遊重點和難點在於空間上打破景區景點與產業的對立,部門與行業的壁壘,將整個區域打造成爲旅遊的集散地,讓旅遊成爲一種全民運動。
在全域旅遊發展模式下,沂南旅遊凸顯從傳統旅遊向智慧型旅遊的高效轉換,對資源豐富的鄉村進行可持續性開發保護,而對於生態脆弱的區域,運用創新理念和產品設計開發製造具有特色的多功能景區,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時保持地方特色。
從全域旅遊的巨大優勢來看,“多規合一”的總體戰略引領是未來縣域發展的必然選擇,以此推動政府、社會、市民同心同向行動,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市民勤勞之手同向發力。當然,“多規合一”作爲一種動態性和長遠發展機制,也需要政府做全面思考和未來預見的準備。畢竟任何新的發展模式都是摸着石頭過河,而實踐就是檢驗的過程。
如今,走進沂南縣,沿着風光秀麗的沂蒙生態大道,所見崮貌山體密集,林木花草環繞,一路風景一路歌的情景足以讓人眼前一亮。以景觀大道以及泉鄉大道爲軸心,途徑竹泉村旅遊區、紅石寨景區、白沙洲景區、馬泉創意農業休閒園、龍泉生態養生區、三山溝原生態旅遊區六大沂南鄉村旅遊精品集聚區,兩條公路打通了沂南縣鄉村旅遊發展的主動脈,將分佈在全縣的“珍珠”串成了“項鍊”,實現了縣域內部整合聯動、差異體驗的“圓滿閉環”,托起沂南全域旅遊的格局和陣容。
按照“旅遊發展交通先行”理念,道路暢通與綠化帶來鄉村環境整治與改善,形成了沿線美麗鄉村,特色小鎮集羣式發展,強力支持全域旅遊連片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而這只是沂南發展旅遊整合交通路網,落實旅遊規劃與土地利用、城鎮建設、生態保護等“多規合一”的一個縮影,讓我們看到了沂南的智慧、魄力和眼光。
2018年5月14日,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山東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21日,山東省改革委和省旅遊發展委聯合發佈《山東省全域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18-2025年)》。接連兩個省級規劃出臺必將引領山東縣域經濟發展走向突破之路。
當中國鄉村迎來翻天覆地破局式改造之時,沂南的全域旅遊發展帶給我們的是雙向思考,對於文化承載空間,即古村落並非推倒重建而是因地制宜,特色取勝;對於文化之根鄉村精神,不是僵固不化而是符合時代節拍,凝聚人心。
過去,沂南是一片紅色熱土,文化沃土,鄉土基因深埋於此;現在,這裡正在重塑中國式田園意境,傳承鄉土文化精華,激活鄉村再生能力,恢復民間信仰,成爲中國人的鄉土精神家園。一舊一新間,正是全域旅遊模式的價值呈現,無論是在助推縣域經濟發展上還是新舊動能轉換都有無法忽視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