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民逼近10億,意味着啥?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練市鎮志願者幫助父母通過互聯網和遠在海外的子女“雲團聚”。 陸一平攝(人民視覺)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芙蓉鎮楊木村,“網紅爺爺”彭國飛(右)向村民彭宏雲展示自己的短視頻。 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攝
“集五福”、搶紅包、曬視頻……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互聯網上年味甚濃。疫情之下,衆多互聯網平臺與應用爲“就地過年”的人們提供了歡度春節的新方式。
互聯網與中國人的關係日益密切。近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佈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下稱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9.89億,佔全球網民人數的1/5,距離10億網民大關僅有“一步之遙”。與此同時,中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70.4%,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即將到來的10億網民意味着什麼?隨着“門檻”的臨近,中國互聯網迎來了更強勁的發展動能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形成全球最大網民羣體
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較2020年3月增長8540萬。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9.86億,較2020年3月增長8885萬。
放在更長遠的時間來看,“十三五”5年間,得益於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的全面推進,中國網民規模實現平穩較快增長。從2015年12月到2020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增長3.01億。隨着互聯網普及和應用水平的持續提升,更多人民羣衆得以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全球最大網民羣體逐步形成。
CNNIC副主任張曉表示,我國網民人口紅利呈現“從城到鄉”“從東到西”的“板塊漂移”特徵。
一方面,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進一步縮小。近年來,中國持續深入推進數字鄉村戰略,農村網民規模和網絡普及率顯著提高。截至2020年12月,我國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爲79.8%,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爲55.9%——城鄉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相差23.9%,2017年以來首次縮小到30%以內。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區網民增長較快,網民規模較2016年增長40%,增速較東部地區高12.4個百分點。
報告指出,近年來網絡扶貧的縱深發展,帶動了邊遠貧困地區非網民加速轉化。除了打通貧困地區通信的“最後一公里”外,電子商務、在線教育、遠程醫療、基礎金融服務的覆蓋增強了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激發了貧困羣衆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
在網民年齡的構成上,一頭一尾的“00後”和“銀髮族”構成互聯網時代的多元“數字族羣”,網民增長的主體從青年羣體向未成年和老年羣體轉化的趨勢日趨明顯。
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已有近2.6億50歲以上的“銀髮網民”、1.6億20歲以下的年輕網民。在新增網民中,20歲以下和60歲以上網民佔比也有顯著提高。
作爲第一代網絡“原住民”,“00後”網民規模的擴大自不必言。而老年網民羣體的增長,則得益於互聯網應用的“適老化”趨勢。
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向進一步方便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如今,互聯網的創新應用正在逐步改變老年人的生活,讓“銀髮網民”同樣可以享受“智慧時代”的便利。
電子工業出版社總編輯兼華信研究院院長劉九如認爲,“十三五”期間,我國新基建加快推進,爲互聯網產業快速發展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更廣泛應用打下堅實基礎。
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已建成5G基站71.8萬個,推動共建共享5G基站33萬個,連接終端超過1.8億個,建成全球最大的5G網絡;培育形成100餘個具有一定行業、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工業設備4000萬臺(套),產業規模達3萬億元;空天網絡設施加快建設,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基於北斗的導航服務被電子商務、移動智能終端製造、位置服務等領域廣泛應用。
2020年,中國在量子科技、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應用成果豐碩,釋放產業發展動能。
報告指出,隨着量子科技成爲信息通信技術演進和產業升級的關注焦點,我國在政策佈局、技術發展和產業應用方面均取得顯著進展;在區塊鏈領域,2020年全國已建成40個區塊鏈產業園區,區塊鏈相關企業數達64996家,2020年上半年區塊鏈產業市場規模17.15億元,同比增長246.5%;在大數據領域,2020年我國大數據產業規模突破萬億元,達到了10100億元,同比增長26.3%;在人工智能領域,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正加速在各行業深度融合和落地應用,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加速躍升。
中科院網絡中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謝高崗表示,互聯網相關產業與應用的持續發展,對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安全穩定運行、互聯網體系結構與基礎資源技術的創新突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互聯網基礎資源技術與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進一步深度融合,先後孵化出國家互聯網基礎資源大數據(服務)平臺、基於區塊鏈的互聯網基礎資源管理服務(實驗)平臺等技術平臺,有力支持了互聯網基礎資源的管理服務需要。
數字經濟提供強大支撐
從競逐“春晚營銷”,到掀起“紅包大戰”,再到撬動“流量生意”……這個春節假期,短視頻平臺是毫無疑問的互聯網主角。
短視頻的飛速發展,是中國互聯網應用繁榮發展的寫照。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27億,較2020年3月增長7633萬,佔網民整體的93.7%。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爲8.73億,較2020年3月增長1億,佔網民整體的88.3%。
短視頻用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何以“暴增”?報告認爲,一方面,各大短視頻平臺加大對支付領域的佈局,形成自身電商交易閉環。基於支付業務,平臺可以積累大量用戶數據,有針對性地進行產品的推送和營銷。另一方面,以抖音、快手爲代表的短視頻平臺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憑藉其先發優勢取得不俗成績。
值得注意的是,短視頻的興起或帶動多產業聯動發展。業內人士指出,在大流量通道的助推下,廣告、電商、遊戲等行業有望共享短視頻行業的發展紅利。
CNNIC主任曾宇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數字經濟欣欣向榮,互聯網應用百花齊放,爲我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了強大支撐。
報告指出,在網絡零售方面,自2013年起,我國已連續8年成爲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2020年,我國網上零售額達11.76萬億元,較2019年增長10.9%。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9.76萬億元,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4.9%。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7.82億,較2020年3月增長7215萬,佔網民整體的79.1%。值得一提的是,網絡直播成爲“線上引流+實體消費”的數字經濟新模式,直播電商成爲廣受用戶喜愛的購物方式,66.2%的直播電商用戶購買過直播商品。
在網絡零售持續增長的同時,網絡支付也在持續普及。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8.54億,較2020年3月增長8636萬,佔網民整體的86.4%。未來,數字貨幣將進一步優化功能,覆蓋更多消費場景,爲網民提供更多數字化生活便利。
今年春節假期和春運期間,中國各地羣衆有序流動,其中少不了互聯網力量的支撐,“綠碼”出行就是一例。疫情期間,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推出“防疫健康碼”,累計申領近9億人,使用次數超過400億人次,支撐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實現“一碼通行”,大數據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作用凸顯。
在疫情防控方面,中國較爲完備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和豐富的互聯網應用爲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起到了關鍵作用。其中,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等新模式有效滿足網民工作、學習等切實需要,爲全社會“重啓”和經濟復甦提供強大助力。
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遠程辦公應用用戶規模達3.46億,較2020年6月增長1.47億;各大在線教育平臺面向學生羣體推出各類免費直播課程,方便學生居家學習,用戶規模迅速增長;受疫情影響,網民對在線醫療的需求量不斷增長,進一步推動我國醫療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截至2020年12月,我國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用戶規模分別爲3.42億、2.15億,佔網民整體的34.6%、21.7%。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迫切需要,更使得數字政府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主任、國家電子政務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王益民表示,我國充分發揮全國一體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效,大力推進數字政府建設,爲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提供服務支撐。
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互聯網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8.43億,較2020年3月增長21.6%,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實名用戶總量達8.09億。在數字政府建設方面,各級政府“一網通辦”“異地可辦”“跨區通辦”漸成趨勢,“掌上辦”“指尖辦”逐步成爲政務服務標配,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2020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顯示,中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排名從2018年的第65位提升至第45位,達到“非常高”的水平。其中,作爲衡量電子政務發展水平核心指標的在線服務指數由全球第34位躍升至第9位,邁入全球領先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