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10KM、半馬、全馬訓練,每週該跑多少公里?
關於每週的跑步距離,讓很多跑者感到困惑。如果跑步距離不足,就很難讓自己進步,比賽成績難以保證。如果跑步距離較長,又容易導致訓練過度,帶來更大的副作用。那麼,跑者該如何確定自己的訓練距離呢?下面6個規則有必要了解一下。
比賽距離越長,訓練距離就越長
備戰馬拉松和備戰5K的訓練距離肯定是不一樣的。只有奠定一定的跑步基礎,才能在目標賽事中取得好成績。但是,不管備戰多長距離的比賽,訓練至少要包括三部分,一是長跑訓練,二是速度訓練,三是恢復性訓練。
長跑訓練的速度比目標速度要慢,但跑步的時間和比賽耗時差不多。速度訓練主要是提升速度,比目標速度要快。恢復性訓練屬於輕鬆跑,主要是促進身體在動態中恢復。
目標提高,訓練距離增加
如果跑者的比賽目標只是完賽,那麼按照正常的訓練即可。一旦將自己的目標成績提高,那麼跑者就需要進行更長距離的訓練。因爲只有增加訓練量才能讓身體適應高更強度的比賽,纔有可能提升成績。
訓練需要多樣化
跑者每天都以一樣的速度進行訓練,那麼他有可能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嗎?答案是否定的。當跑者的速度一成不變時,身體很快就會適應這樣的強度,訓練就會陷入瓶頸期,哪怕你跑的再遠,成績也很難再取得突破。爲此,跑者需要將速度訓練、間歇訓練、節奏訓練、長跑等多種形式加入到訓練計劃中,讓身體適應各種強度的比賽,纔可能取得好成績。
距離增加需循序漸進
跑者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增加跑步距離,但是並不是一次性增加到位的。正常情況下,每週的訓練距離延長不超過上一週的10%,連續增加三週之後,第四周的距離有所減少,以便恢復身體。
聽從身體
跑者制定了訓練計劃之後,應該嚴格按照計劃進行訓練,跑步距離不能減少。但是,也要聽從身體的感覺。因爲有很多因素會導致身體無法處在100%的狀態,訓練時就無法實現目標。當跑者感覺身體不在狀態時,就要及時調整計劃,讓身體得到調休。
健康的跑者永遠能戰勝受傷的跑者
不管平時的訓練多麼刻苦,最終的目標就是以健康的身體站在起跑線前,去實現自己的既定目標。所以,跑者一定要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健康的跑者永遠能戰勝受傷的跑者。
基於上述六個規則,對於不同距離的比賽,跑者的每週訓練量推薦如下:
5K賽:普通跑者32-40公里,精英跑者110-130公里
10K賽:普通跑者40-50公里,精英跑者130-160公里
半馬:普通跑者50-65公里,精英跑者160-180公里
全馬:50-80公里,精英跑者160-225公里
*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若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