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可樂了! 生物時鐘學者:強迫夜貓子早睡對健康有害

▲2017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圖/翻攝自The Nobel Prize推特)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17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頒發給發現「晝夜節律分子機制」的三位科學家,也讓生物時鐘成爲熱門話題。一般人認爲熬夜對身體不好,不過大陸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張珞穎卻並不這麼認爲,「我並不同意這個觀點,強迫夜貓子型人早起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爲他在不應該醒的時候醒來,不應該睡覺的時候睡覺,對他的健康並不好。」

張珞穎曾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內科系進行博士後研究,當時團隊發現了一個家族,有明顯早睡早起習慣,並且發現了與此相關的基因突變,因此對於能否熬夜,張珞穎認爲,「應該遵從自己體內生物鐘作息,而不是要遵從一個既定的標準,因爲每個人不一樣。」

張珞穎表示,有些人是天生的早睡早起,稱爲早鳥型;而有一些人則是晚睡晚起,也就是夜貓子型,「強迫一個夜貓子型的人早睡是很痛苦的事情,因爲他在應該醒着的時候睡覺,與在不應該吃飯的時候吃飯一樣,對他的健康並不好。」因此,生物時鐘的概念並不等於是「不能熬夜」,而是「在正確的時間做對的事情」

▲強迫夜貓子早睡對健康有害。(圖/達志示意圖

從過去到目前的研究證明,人體內的生理時鐘,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時段,對人類生理功能進行着非常精準調節,包括行爲、激素水準、睡眠情況體溫,以及新陳代謝等,而晝夜地變化也會影像我們的情緒,例如,長時間看不到陽光,可能會導致憂鬱傾向。

美國內華達大學雷諾分校生物系助理教授張勇表示,「我們的身體好比一個秩序井然的工廠,身體內不同器官活動就像高度協調的生產線,所有原材料和零部件都必須按時送達,才能保證每條生產線上的產品正常生產,維持正常運行。」

張勇表示,生物時鐘目前還是比較基礎性的研究,「生物時鐘不是一個針對具體問題解決方案,而是更爲基礎的研究,不僅是人類,甚至低等生物,包括真菌植物等都適用。」目前研究中,已經將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應用到各行各業,例如睡眠、情緒、疾病治療、農業殺蟲等。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NEWS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