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客羣經營調整背後的邏輯

將WEALTH財富管理設爲“星標⭐”

第一時間獲取最新推送

最近各家上市銀行的一季報已經陸續披露完畢,基本沒有什麼意外,除了少數幾家,用“哀鴻遍野”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伴隨着業績的波動,各家股份行在組織架構上也陸續做出了調整。招總行在年初對零售部門也做了變動,新成立了零售客羣管理部。前一陣招行對管戶體系的微調,將零售AUM在20萬以下的客戶收歸總行,這些客羣就是由新成立的零售客羣部來管理。

其實這些調整背後,是有業務邏輯的傳導鏈條的,這個點下面會稍微展開一些來講。

之前有媒體的朋友寫了報道,發文章前在微信上問我,怎麼看待這個變化。我說我有紀律,所以不能說本行的情況;至於對招行調整的分析,大多數都是外行看熱鬧。

後來他繼續追問我,那內行是怎麼看的呢?

我沒回復他,因爲當時實在騰不出手打那麼多字,過後呢,又沒有回覆的動力了——就像收到朋友發來的語音,你熱情洋溢地也用語音回覆,結果卻發現沒按語音按鈕,後面在想用同樣的狀態來發,已經做不到了。

今天,也算是一個遙遠的迴應吧,沒想着蹭熱度,我手寫我心,一點心得和看法,希望能給你帶來啓發。

1

銀行的經營,是有一套傳導機制的。

簡單概括就是:資產負債表的規模>損益表的收入>KPI 和績效體系>組織架構的設計>經營策略的排布>資源的投入>市場和客戶的感知。

作爲銀行從業者,你要知道自己在這個經營鏈條的哪個環節,發揮的是什麼作用。越接近左側的鏈條源頭,你的崗位重要性就越高,能發揮的槓桿作用就越大。

無論是總行的業務部門,還是分行一線的同事,很多時候會陷入到手頭具體的工作中,埋頭苦幹沒有錯,但適當地擡頭看天還是有必要的。平時我們說的“大局觀”、“全局意識”,其實說的就是對這一套經營鏈條的掌握程度。

作爲跟銀行有業務往來的機構,你要知道這家銀行最近在鏈條的哪些環節發生變化,從而才能準確評估對自己業務的影響。

如果我是公募的老總,今年首先考慮的肯定不是去搭建銀行線上經營團隊,而是會去想,銀行目前在財富業務上,至少有這麼三個目標:

一是吸納從活存和中高風險產品中流出的資金,不然這些錢不是進了定期拉高負債成本,就是被其他行的營銷手段吸引過去了;

二是做規模,做面子,通過更有性價比的固收產品吸引資金,既包括AUM的規模,也包括客戶規模。銀行的資產端已經在勉力支撐,在規模和利潤的邊緣瘋狂試探,這時候就指着財富業務增加一些新亮點了;

三是穩中收,做裡子,既要做好持倉客戶的留存,又要能夠在左側佈局,爲將來的增長做鋪墊。

這三個目標,不同的銀行關注點還不太一樣,公募對應的策略也會不同,但能看得清、進而有針對性投入的,還是太少了。

2

客羣經營的根本指導原則,說到底還是資產負債經營。

我國商業銀行營收的 70% 來自來自淨利息收入,而在 2023 年年末,商業銀行的淨息差已經下滑到了 1.69%,這已經是連續三年下降了。

存款定期化,讓銀行的負債成本持續上升,壓縮利差空間;股市、地產不給力,讓投資者的資金流入現金管理產品或固收產品,吃掉的是財富非保中收;報行合一又扯掉了最後一塊遮羞布,導致銀保中收垮塌,整個財富中收表現慘不忍睹。

問題很明確,對應的解決方案也就很清晰了:穩住活存、承接客戶求穩投資需求、咬牙做銀保。

活存怎麼做?之前招行做過總結,“以代發促工資沉澱,以理財產品銜接促資金停留,以代付代收促備用資金活躍”,以此爲基礎,A 端業務的核心客羣就出來了:代發客羣、投資理財客羣、支付收單客羣。

進而,就可以開始結合本行的情況,設計針對不同客羣的細化經營策略。

比如代發客戶,獲客端就不說了,公私聯動都說爛了,但差距依舊明顯,畢竟自身稟賦和隊伍執行力的差別巨大。再看留存:各家行平均的留存率大概是 15% 左右,差一點的甚至連 10% 都不到,高的像招行能超過 30%。

客戶的錢爲啥留下來?看的還是配套的服務、產品和權益。支付時是否方便、有沒有合適的理財投資產品、對應的資金量級是否有配套的權益激勵?這些問題翻轉過來,就是銀行對應的分客羣經營策略。

還有我過往最擅長的投資理財客羣經營,區分客戶增長拐點,搭建用戶進階成長路徑,配套設計分客羣的運營策略、操作流程和底層對應的產品。同時,還有一線理財經理的管戶體系建設,考覈激勵措施設計,不一而足。

招行停了大額存單,不少銀行都在重新評估結構性存款、智能通知存款這類產品。這麼做邏輯沒錯,要降低負債成本嘛,肯定是正確的操作。只是正確不等於聰明,尤其是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往往容易一刀切,徹底停售這類產品。

其實,在某些競爭激烈的地區、某些需要重點攻堅的客戶,這種高吸引力的鉤子產品,還是可以繼續保留的。這就要考慮總行和分行的整體經營意識和算大賬的能力了。

3

以上還只是負債和財富板塊,還有資產板塊呢?

消費貸對應的短期週轉人羣、經營貸對應的小商戶、按揭貸款對應的城市購房人羣,都有差異化的資產設計、渠道建設和投放策略。

同時,還要注意增量的中高風險人羣要有保有壓、存量的催清收。

從統計數據來看,去年全年 54 家上市銀行的個人住房貸款餘額減少了 5606 億,對公不良、個人提前還貸,房地產行業從以前的“小甜甜”變成了“牛夫人”,客羣經營策略勢必要跟着調整。

資產板塊的經營跟負債不同,還要考慮利潤(含風險)、營收、資產規模、客戶如何平衡,當前階段的經營重點是什麼,進而對應的客羣經營策略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年初時,招行就推出了年化 3%、最高 30 萬額度的個人閃電貸,重點抓上市公司、公教醫等優質客羣。這背後其實考驗的是銀行在識別關鍵客羣之後,快速設計並推出核心產品的能力,要搞定底層 FTP 定價、風險、渠道和營銷預算,層層打怪過關,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不容易。

有時,我心裡挺感慨的,銀行業裡有大量聰明、勤奮的人,在很多散點上,也往往時不時能夠有一些創新和亮點。但很少看到能同時做到這三個點的:快速識別市場機會、及時推出合適產品、用強大執行力落地的銀行。不同的銀行,因各自稟賦的不同,總是會栽在其中的一個或兩個點上。

有些銀行對自己的自我認識有蠻大偏差:它以爲自己欠缺的是對市場機會的識別,或是推出新產品的效率,其實大多數時候,它們最缺的是強大的執行力。

這個市場,會偶爾高額獎勵能抓住機會聰明人,經常獎勵能夠輸出自己獨特價值和產品的人,總是會獎勵想到就做的勤奮者。

大多數時候,我們缺的不是一流的戰略,而是一流的行動力,尤其是帶着迴歸銀行商業模式、能夠一盤棋思考經營策略的行動力。

前幾年經濟環境好,大幹快上做規模,現在經濟發展沒那麼快了,是控制規模求利潤,還是適當保營收?銀行不同,做法也不同,但能夠主動思考並落到具體的經營動作中的,還是太少了。

說了那麼多,一句話來概括:通過負債端的客羣經營,優化負債結構降低成本、提高財富中收;通過資產端的客羣經營,提升優化資產結構提高營收。把握住這個邏輯,在設計客羣經營策略時,纔不會偏離主線。

看到這裡,聰明的你一定會問我,說了那麼多,那招行將零售AUM在20萬以下的客戶收歸總行這件事,到底內行看出門道在哪兒呢?

嘿,我又不是招行的,我哪能知道呀。

注1:以上引用數據和信息,都來自公開渠道,無任何內部未公開信息。

注2:本文僅作爲業務探討,不代表任職機構意見,亦不作爲投資建議。

【免責聲明】本公衆號所發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衆號立場,同時不構成對所述產品及服務的出價、徵價、要約或要約邀請,不構成買賣任何投資工具或者達成任何合作的推薦,亦不構成財務、法律、稅務、投資建議、投資諮詢意見或其他意見。對任何因直接或間接使用本公衆號涉及的信息和內容或者據此進行投資所造成的一切後果或損失,本公衆號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原創文章

行業報告

WEALTH APAC

往屆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