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 即時評論/伸手不打笑臉人─從陳明通演講談兩岸對話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在美國發表演講後,對岸的反應除了國臺辦主任劉結一一句語帶保留的「聽其言、觀其行」外,聽不到有任何的掌聲,如果說者有意,聽者無心,結果又是一場「聾子的對話」。歸根究柢,關鍵還是在於兩岸的嚴重缺乏互信。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日前赴華府,公開發表關於兩岸事務的演說。(圖/陸委會提供)
就我所知,陳明通是很認真地準備他的這份講稿,也期待對岸能夠體會他的「話中有話」。臺灣有媒體認爲,陳明通罕見地使用一些非民進黨的傳統詞彙,來連結臺灣與大陸的歷史淵源,認爲是有意讓對方瞭解他的「民族情懷」。和陳教授多年相處,我認爲他是性情中人,雖懂爲官之道,但仍不失書生本色。每次和大陸友人相聚的場合,總會聽到他用傳統的漢字音韻,高歌那曲百唱不厭的《滿江紅》,目的就是表明他的「中國化」。
糾結「九二共識」難破冰
陳明通接下陸委會這個擔子,看來是時機不對,是一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所謂形勢比人強,陳明通想要以一己之力,打破兩岸僵局,應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如以民族大義來思考兩岸的關係問題,兩岸執政當局目前的作法,不但沒有相向而行,而且是朝背道而馳的方向漸行漸遠。衆所周知,今天造成兩岸僵局的主要因素,就是「九二共識」,如果「九二共識」的重要性是其內涵,而非名詞本身;則雙方爲什麼避重就輕,一直糾纏於這四個字?
蔡英文總統和陳明通主委既然強調以《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那爲什麼不能明白指出,「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在對岸方面,既然蔡英文上臺後,已經說出了接近「九二共識」內涵的話,即使是一小步,爲什麼就不能鼓勵她勇敢地向前跨出一步,而是用全盤否定的態度來打擊她的士氣,甚至促使民進黨的支持者,逼她越走越遠?
本人多次強調,於情於理於法,「臺獨」本身就是一個假議題;另一方面,我認爲所謂「去中國化」的指控,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試想,中共當年發動文化大革命,採取「批孔揚秦」和「破四舊」的種種做法,都沒有達成「去中國化」的目的;民進黨何德何能,膽敢數典忘祖,脫離中華文化的母體?
「求同存異」雙邊有分歧
「求同存異」是兩岸領導人多次提出的概念,也是兩岸能夠「和平共處」的關鍵所在。這次「連習會」和陳明通的演講當中,也都出現了這四個字。但遺憾的是,陳明通並沒有在「同」的部份多加發揮,反而在「異」的部份過於強調。例如,陳批評對岸採行的「中國模式」,但他忽略了中共目前還是處在「摸着石頭過河」的階段。換言之,習近平雖然選擇一個與西方議會民主不同的治理方式,但「中國模式」尚未定型,外界不能就此蓋棺論定,妄加批評。
另一方面,對岸在處理兩岸關係時,則是過於在意雙方的「同」,而忽略了雙方的「異」。就以民共關係爲例,中共不能以處理國共關係的手法,去處理民共關係的問題。在「馬習會」的研擬過程中,本人即建議,兩岸領導人的初次會面不要使用刺耳的字眼,就是「伸手不打笑臉人」的道理。我們認爲,民共要建立新的良性互動關係,首先就須理解和尊重對方的處境,多一些欣賞,少一點批判。
「天下本無事,只怕有心人」,陳明通在演講中提出了改善兩岸關係的路徑圖,第一步就是雙方必須下定決心。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民共交往不深,要下決心改善兩岸關係,恐怕還得從互利共贏的方向起步。
如果和對岸的關係處得不好,民進黨執政必是腹背受敵;如果和民進黨關係處的不好,對岸也將遲早面臨戰爭與和平的艱難抉擇,看來中間沒有太多轉圜的餘地。兩岸關係如果陷入這樣的困境,受害的不僅是兩岸的民衆,還會殃及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這個道理,恐怕不需要經過「三思而行」就能明白。
好文推薦
趙春山/「連習四會」再度確定兩岸關係的歷史航向
趙春山/中美鬥而不破 臺灣大搞飛機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