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不正常了!

近日,山西運城一輛問界M7發生交通事故,導致3人遇難,此事掀起一場輿論海嘯,也使得新能源車的安全問題,再次被放到了聚光燈之下。

在問界事故的相關討論中,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一個理想汽車的員工,在朋友圈對問界事故進行了評點,隨後,理想汽車高調對該員工和其直屬領導進行了處罰。

看到這份處罰通告,我特地把員工的發言內容找了出來,看完後發現,這個被處罰的員工太冤了。

該理想汽車員工的發言內容主要包括兩點:一是質疑網上關於問界事故大量討論和熱搜爲何看不見了,二是吐槽了問界此前在業內首創的“重型卡車前後夾擊測試”。

總體而言,該員工的發言內容還算理性,不是爲了黑而黑,基本是就客觀事實進行評價,沒有想到,卻因此背上了“詆譭和攻擊友商”的罪名,自己受罰不說,還把領導拖下了水。

其實,即便拋開該員工的發言內容不談,一個人不管其職業身份,他在自己朋友圈發表任何言論,這不過是個人的私事,作爲用人單位,根本沒有權力來管。

所以,理想汽車的正確做法,是應該聲明:該員工的朋友圈發言,只代表個人觀點,而非理想汽車的官方立場。

理想汽車員工被處罰一事,讓我想起了一件往事。

十多年前,當我進入媒體工作後,被領導告知一條工作紀律——不許對批評其他的媒體同行。

話說媒體行業,從來不是那麼高大上,一直都是良莠不齊的。媒體的做法如果觸犯法律和公序良俗,作爲同行理當是有監督之責的,而“同行不能批評”這一業內規則的存在,實際上成了個別無良媒體的救命符。

其實,“同行不能批評”,這不是一兩個行業的問題,在我們的社會具有普遍性。

很多行業,都有一些行業的內幕和潛規則,這些內幕和潛規則往往是建立在欺騙乃至傷害消費者的基礎之上的,讓相關企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但是很少有企業願意站出來揭同行的短。

爲什麼同行不能批評同行呢?

究其原因,主要是兩個——

一是大家屁股都不乾淨,今天你若敢曝光我家的醜事,明天我就抖出你家那些見不得光的東西,換言之,大家互相之間都在比爛,都沒有批評對方,展開行業監督的底氣。

二是有些企業或品牌的能量太大,得罪不起,比如一些地方的納稅大戶,比如一些被捧上天的民族企業,這些企業往往是得罪不起的,要是敢對它們說三道四,搞不好會遭遇反噬。

在一個正常社會中,同行不能批評同行,明顯是不正常的。但可悲的是,這種不正常不僅越來越普遍,甚至越來越變得理直氣壯。

以國內新能源車行業爲例,似乎愈發容不下正常的社會監督批評,友商之間行業也似乎講究一團和氣,連雷軍在公開演講時,都強調“吐槽請口下留情”。

對此現狀,我非常的擔心。畢竟,新能源車與手機、電腦等商品不同,新能源車的設計、製造一旦出現什麼缺陷和漏洞,那可是人命關天的。

而那些新入局的造車企業,多沒有造車經驗,缺乏安全方面的技術積累。因此,哪怕監督批評苛刻一些,其實並不是什麼壞事,反而有利於我們普通的消費者。

所以,任何一起新能源車的重大事故,都應該被放到放大鏡下去檢視,尊重公衆的發言權,作爲同行友商,更不該置身世外,而要從專業角度,向公衆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推動行業的自淨和進步。

我一直認爲,中國的新能源車行業,要想真正崛起,靠得不是迴避社會監督和同行監督。

在溫室裡培養長大的所謂民族企業、民族品牌,不僅徒有其名,而且註定只是曇花一現而已。

魚眼觀察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