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別怕紅潮 王健全:臺灣可發展「藍色供應鏈」

▲中經院院長王健全。(圖/記者林信男攝)

記者林信男/臺北報導

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日益強大,對臺灣產業造成極大威脅。對此,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18日表示,臺灣每年都從歐洲美國日本進口大量設備原料醫材等,但臺灣也有能力生產這些進口品,只要國內企業願意採用本土產品,就可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建立臺灣的「藍色供應鏈」,強化競爭力。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說明「藍色供應鏈」構想。(影片/記者林信男攝)

王健全18日出席立法院財政、經濟聯席會「產業創新條例部分修正草案:我國產業創新政策如何運用臺灣經濟強項形成戰略以掌握未來十年全球商機公聽會。他在受訪時指出,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導致臺灣的面板筆電、IC設計半導體等產業,面臨極大競爭壓力

不過,臺灣產業並非全無「取代他人」的能力。王健全分析,臺灣每年都從歐洲、美國、日本進口大量設備、原料、醫材,總進口額高達數兆元,但臺灣廠商,其實都有能力產製這些進口品,只是很多企業偏好進口,不願使用本土產品。

王健全以醫療設備爲例說明,可鼓勵醫生參與研發工作,當國產醫療設備效能,和進口品達到相同水平時,就可把研發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上,讓大家知道,臺灣的醫療設備水準,不會輸給國外,讓更多臺灣企業願意採用本土產品,「這是個藍海策略」。

王健全認爲,這種用「藍色供應鏈」取代歐美日進口品的策略,只要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的國內替代,就可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競爭力。

王健全也說,臺灣在物聯網、大數據,以及傳統產業發展上,一定要和對岸進行區隔,作爲大國旁邊的小國,不做產業區隔,在競爭上會很辛苦,例如荷蘭致力發展農業生技花卉物流,和德國汽車工具機,加以區隔,爲產業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資訊恐慌症發作?下載「ETtoday新聞雲APP」快速補給→iOS:https://goo.gl/rmIDdxAndroid:https://goo.gl/XPe8U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