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進中考”會增加學生負擔嗎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2022年全面實行美育中考。過去一直被當成特長對待的音樂、舞蹈、美術,將列入中考科目。很多學生和家長都很想知道,“藝術進中考”爲什麼要實行?會不會增加孩子的學業負擔?
【問題一】
爲何要將藝術引入中考?
長久以來,很多家長認爲藝術教育就是讓孩子學會一種特長,比如跳舞、畫畫、樂器什麼的,簡單地說就是學吹拉彈唱跳。可是,以後藝術不能再簡單地當作特長對待,而是要列入中考科目,這是爲什麼呢?
現代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一代接班人。作爲“五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育能夠培養一個人的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
傳統教育中,有些人把美育看成“非主科”教育,雖然也承認或強調美育的重要性,但卻沒有體現於教育的全方位中。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思想重視不夠。在一週有限的幾節藝術課中,教師只是簡單地介紹書本知識,教會學生唱幾首歌,或者畫幾種動、植物。有的學校每學期會早早結束藝術課教學,私下安排“大課”,學生們每天接受的只是幾門考試課的強化訓練。其次,學科結構不盡合理,藝術專職教師比較缺乏。藝術課程雖然算作國家課程,但在大部分人眼中遠不及語、數、外等有助於升學的主科重要。缺少專業的藝術教師,也無法讓學生們學到專業、正宗的藝術知識。第三,對美育教育存在認識誤區。沒有真正認識到美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的“動力”作用,而是錯誤地認爲,美育教育就是教孩子吹拉彈唱跳。其實,美育不僅要讓青少年能識別人、事、物的美,而且要能說出“爲什麼”和“在哪裡”,學生對自然、社會及藝術美的鑑賞力就是對它們的鑑別和評價。美育應融合在繪畫、音樂、舞蹈、文學等教學中,教會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審美態度,以防止他們只重形式、忽視內涵,片面地崇洋、獵奇和逐新。
美育不僅是社會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且有輔德、益智、促體、助勞的功能。它作爲一種教育手段可以使人全面發展,爲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以校園舞蹈藝術教育爲例。校園舞蹈可以教會學生塑造健美的體形和優秀的人格,鑄成自己健全的意志和豐富的情感。北京二中金帆藝術團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文藝演出:2008年北京奧運會、新中國成立60週年慶典活動、上海世博會、國家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文藝晚會、廣州亞洲殘疾人運動會、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70週年文藝晚會等。在參加活動時教師着重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趣味,努力使心靈美與體態美和諧一致,融爲一體,不僅培養學生外在的形體美,更讓學生們領悟了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校園舞蹈在增強學生自信、提升審美素養、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應該說,美育是一項關係到中華民族整體素質提升的系統工程,國家對美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陣地,社會、家庭也應爲學校美育教育的實施創造良好的環境,只有學校美育、社會美育、家庭美育三方面緊密配合,美育的效果纔會顯示出其強大的作用和價值。
【問題二】
學校有足夠的藝術老師嗎?
“藝術進中考”對師資提出了更高要求。家長們很想知道,學校現在是否有足夠的老師來教藝術課,而這些老師的專業水平能保證孩子達到中考考覈要求嗎?
音體美教師有待進一步補充
北京教育學院教授 呂鵬
藝術教師隊伍建設是全面開展學校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藝術進中考”的關鍵所在。這個崗位的教師需要把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與工作中的教學、教研與科研等活動相結合,從而實現新的美育目標。
目前,北京的音樂、體育、美術學科的教師數量大體能夠滿足“開齊開足”美育課的需求,但是在上好美育課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教師整體能力。在日常教學中,由於基層學校的教學條件和教師們的工學矛盾,美育教師在專業能力、教學能力、教研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的發展也不夠均衡。比如,剛畢業的新教師雖然專業能力較強,能夠在美術、書法、音樂等學科教學的實操環節表現出較好的狀態,但教學能力和教研能力相對較弱。即使是師範專業畢業的學生,將所學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轉化爲實際的教學教研能力也需要一個過程。而成熟期的教師雖然教學教研經驗比較豐富,並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學校工作繁重,工學矛盾日益突出。而且,由於長期從事一線教學工作,很多教師往往忽視了對自身專業技能的再提高,導致專業技能水平停滯甚至退化。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恐怕會對未來的美育工作產生不利影響。
爲了更好地實現新時期的美育目標,我認爲應當採取一些措施:
首先,針對《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的美育目標,我們應該切實配齊配足美育教師,絕對不能以傳統的“小學科”概念看待學校的美育工作。在配齊的基礎上注重同學科中不同專業方向的配比,比如,美術專業中,實用美術專業(設計等)、純繪畫專業(國畫、油畫等)與美術教育專業之間的配比就應該更科學一些。具體來說,現在很多老師不是美術教育專業出身,其中不少是學純繪畫(國畫、油畫)或者設計專業的,他們只是在上崗前考了教師資格證。純繪畫專業畢業生專業技能強,但是教育教學知識相對較弱;美術教育畢業生的教育教學知識強,但是專業技能相對較弱。如果這種情況有所改善,將有效提高藝術教學的效果。
其次,針對《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的“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學校美育發展新局面”,各個繼續教育培訓(各級教育學院)和教研機構(各級教研中心)應採取新教師、成長期教師、成熟期教師等不同層級的教師制定不同的培訓和教研方式和策略,充分融合校內外資源,搭建平臺,形成“一層一品”和“一層多品”的培訓方案和模式。
第三,針對藝術學科的特點,形成“以演帶訓”“以展帶訓”“以訓促教”,在保證教學和教研的前提下,給老師創造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演出、展出條件,使他們始終對自己的專業保有持久的興趣。教師們隨着教學實踐的增加,教學教研水平會不斷提高,同時又能保持自己所學專業的水平(比如繪畫、書法、舞蹈和歌唱等),這樣才能達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作用。
【問題三】
孩子們的負擔是不是更重了?
“藝術進中考”消息剛傳出時,很多家長便開始擔心,本來現在的中考就是全科都考,以後再考藝術,學生的學業負擔豈不更重了?假如孩子沒有藝術特長,是否需要馬上去報個社會培訓班補課?那樣的話,不但要花費大量精力,還增加了經濟負擔,更重要的是,藝術特長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培養出來的,來不及的話怎麼參加中考?
考的都是學校教的內容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附屬中學校長 王澤旭
藝術教育不應該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要與其他學科學習相融合。作爲美育的重要載體,藝術教育有助於培養學生對美的認知,從而使其具有美的思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
“藝術進中考”,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爲強化藝術教育的有效途徑,呼喚全民族重視藝術教育,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如何把“藝術進中考”做好,不給學生、家長增加額外的負擔,不讓考試形式化、機械化、生硬化,還需要縝密研究、反覆推敲,形成成熟的考覈方案。
按照教育部要求,“藝術進中考”實施後,藝術方面的學業要求嚴格限定於參加國家規定的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類課程學習,以及參加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考的都是學校教的內容,學生按照要求正常參加學校藝術類課程及藝術實踐活動,就可以完成學業要求,與校外培訓內容無關。
從個人的藝術教育經驗出發,我有幾點建議如下:
首先,鑑於目前藝術學科課時佔總課時比例相對較低,我建議增加藝術課程的課時,初一、初二年級開設藝術必修課,美術、音樂、書法最低各科每週一節,有條件的可以開到每週兩節,初三年級開設藝術選修課,每週不低於兩節。同時,我希望藝術課時的增加不是在現有總課時的基礎上增加,而是整體調整課時比例,優化課程安排。此外,學校也要加強藝術學科教師隊伍建設,保質保量配備藝術師資,引領教師逐漸開發舞蹈、戲劇、影視等多種藝術課程。
其次,“藝術進中考”可以通過選考的方式進行。比如,先從美術、書法、音樂三科中選考一科或者兩科,逐漸提供更多可選擇性的藝術科目。在具體的考試內容方面,建議涵蓋對藝術素養和藝術實踐兩方面的考察,分數比例分別爲60%和40%。藝術素養的考查可以包括審美素養、藝術史、學科基礎知識等方面內容;藝術實踐可以側重考查學生的基本藝術技能。這裡要將藝術特長生的培養和基本藝術技能的考覈分開,避免學生爲了參加中考而報課外培訓班,應該嚴格限定藝術實踐的考覈難度,注重學生藝術興趣的培養。考慮到學生藝術特長學習的多樣化,可以在考試方案中增加空間和靈活度,實現相關藝術實踐的學科替代。具體的考試方案還需要專家進行研究,希望相關考試指導意見能夠抓緊出臺。
總之,“藝術進中考”需要探索公平、公正、操作性強的實施方案,所幸,藝術教育的價值正在被全社會認可,藝術教育會成爲奠定學生幸福人生的重要基石。
學生審美素養評價制度需要完善
北京教科院評價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趙學勤
國家新近發佈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和《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學校美育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爲避免產生新的應試行爲,我認爲,現有的學生審美素養評價制度也需要改進和完善。
第一,我們要全面認識學生的審美素養評價。大家知道,綜合素質是學生各種認知要素(知識、技能與能力)和非認知要素(態度、情感等)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機整體,是素質教育的結果,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集中體現。審美素養不僅是學生綜合素質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以多種方式和路徑影響着德智體勞等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審美素養本身也具有綜合性。一般認爲,教育評價是在測量(量的記述)或非測量(質的記述)基礎上,根據一定的標準對評價對象達到目標的程度所做的價值判斷。中考是一種具有較大利害關係的測驗,它只是一種評價手段,或者說是獲取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水平信息的一種方式,而且主要考察的是學生知識、技能和部分能力的發展水平,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和片面性,而綜合素質(審美素養)評價則倡導系統、全面、整體地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水平,特別強調學生綜合素質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的結合。這樣,我們就可把關注點從“美育中考”或“藝術進中考”轉向學生的審美素養評價,以避免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傾向。
第二,我們要強化學生審美素養的過程評價。通過學生審美素養過程評價引導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立德樹人爲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引領,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爲目標,把美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過程評價要堅持以下原則:一是真實性。全面、客觀、準確地記錄學生美育課程的學習過程和結果,引導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學校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開齊開足以藝術課程爲主體的美育課程,義務教育階段在開好音樂、美術、書法課程的基礎上,逐步開設舞蹈、戲劇、影視等藝術課程;高中階段開設多樣化、可選擇的藝術課程。二是全員性。要形成以藝術學科教師爲主體、所有教師都參與的學生審美素養的評價主體,採用正式評價與非正式評價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評價。三是激勵性。激勵性評價主要是調動學生參與評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主動記錄在審美素養髮展上的行爲表現、主觀感受和代表作品等;教師也應根據學生實際,激勵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取得進步,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藝術的興趣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審美格調,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四是獨特性。鼓勵學生根據學習內容和自身實際設立個性化的學習目標和標準,教師也要尊重學生髮展目標和發展基礎的差異,形成個性化和獨特性的評價過程,促進學生審美素養實現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第三,我們要改進學生審美素養結果評價。結果評價是相對過程評價而言的,就是在學生某一發展階段結束時的關鍵節點上對學生審美素養的全面、客觀、準確的評價,結果評價可以有較大的利害性。根據我國特別是北京市的實際,學生審美素養的結果評價應堅持以下原則:一是綜合性。中共中央、國務院文件明確要求學校美育要全面提升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所以,結果評價要整合藝術類課程以及參加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學習過程性結果、藝術類課程學業水平考試結果和學生藝術素質測評結果等。二是合格性。合格性就是根據義務教育的特點,以國家課程標準爲依據開展評價,目的不是提高考試評價的區分度,人爲拉開學生之間差距,而是促進學校美育的紮實推進,鼓勵學生達到國家標準的基本要求。三是客觀性。要求學生要掌握1至2項專項技能(或特長),可通過教育行政部門委託的、公信力強的第三方機構,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比如,人機對話、表現性評價等)進行科學測試,以促進客觀公正測量評價學生審美素養的發展水平。
總之,在提高價值和理念認同的基礎上,學生審美素養評價可以引領學校美育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