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湯的距離 青銀共居 因地制宜更靈活

「在家裡慢慢老去」,可能是許多人「當你老了」的第一選擇,但現實上當你老了連租屋都會被歧視;有多少忙於生計子女,不得不把年邁的父母送進安養院因應高齡社會即將到來,「青銀共居」已成了政府民間社區裡力推世代共融的另一種選擇。

國境之南的屏東縣第一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就幫助775位老人宅安老,參與的119位服員,每天工作8小時,平均月薪高達6萬元。老有所終、壯有所用,近乎大同社會。

合作社執行長倪榮春認爲,居家服務纔是推動養老政策關鍵,老人不用離開家庭,由照服員到家給予送餐、洗澡等服務,年輕人白天出去賺錢,晚上回來還可和老人吃晚飯,共享天倫之樂,纔是符合人性的照顧方式。

如何做到照服員薪水平均超過6萬元?倪榮春說,合作社精髓就是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出資,勞動後的報酬不要被資本家剝削,出多少力就拿多少報酬。目前長照2.0給予在宅安老所有項目都獲補助,合作社把衛福部補助回饋給照服員,有很多照服員原本是中低收入戶,後來都能經濟自主。

爲解決「獨居老人」問題,北市社會局自2018年起,參考國外逐漸成熟的「青銀共居」模式,連結臺北市陽明老人公寓及文化大學,試辦老人住宅「青銀共居」計劃,透過提供價格合理、環境優質住宿,讓年輕學子帶着朝氣進入長者生活中。

不只北市府臺東縣政府今年9月也宣佈與馬蘭榮譽國民之家合作,開辦青銀共居方案,凡年滿18歲至40歲,於臺東縣就學及就業租屋青年皆可申請,透過服務銀髮長者或銀髮房東補貼租金補助,減少租金壓力,實現「青有所居」及「老有所依」的目標

臺東縣長饒慶鈴就說,臺東經濟條件較爲嚴苛,青壯年多至他縣謀生,獨居老人現象更加普遍,縣府推動青銀共居政策,以合適機制鼓勵長者和青年相互照料,建立非傳統社福方案,採取類似共居家庭模式,開啓世代共融嶄新的可能性

日韓推動青銀共居已有實施的成果,但以臺灣社會氣氛來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爲喜歡獨立空間的年輕人,不見得喜歡跟銀髮族住在同一屋檐下

不過,負責執行社會住宅興建的國家住都中心也提出另類新機制,根據各地區屬性不同,興辦不同特色社宅。例如在老人比例相對較高的北市萬華區,規劃興辦的社宅,就是讓老人和年輕人居住在「一碗湯的距離」,也就是不用住在同一屋檐下,但在一碗湯還沒冷掉就可照顧得到。

住都中心今年將在萬華興辦兩處社會住宅,興建完成後,開放符合資格民衆申請入住,有65歲以上親屬需要照顧,或有子女居住在萬華者,申請評點就可增加,成爲優先被選中住戶。這樣不同世代,不需住在同一個屋檐下,減少生活上磨擦,但又可就近照顧長者,達到世代共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