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棗 毛里塔尼亞駝隊的甜蜜乾糧
在非洲沙漠及許多中東國家,曬乾的椰棗是極爲常見的果脯, 位於西非撒哈拉地區的毛里塔尼亞人尤其喜食與珍視椰棗。由於食譜上沒有甜點,皮薄肉厚、甜美軟糯的椰棗成了毛里塔尼亞人生活中最爲重要的天然甜食,被他們稱作“甜蜜的源泉”。
毛里塔尼亞市場售賣的椰棗。 呂憲攝
椰棗又稱波斯棗、伊拉克蜜棗,在每天的午餐及晚餐前吃幾粒椰棗,是毛里塔尼亞人鐵打不動的一項餐桌文化。入鄉隨俗的《環球時報》記者在該國逗留了8天時間,算在一起,吃下肚子的椰棗也有3斤多。
除了平時的日常食用,椰棗更是外出駝隊長途跋涉時,路上必備的“甜蜜乾糧”。因爲距離和時間都很長, 一般的食品容易腐敗變質,而椰棗特有的高能量、易儲存且易消化等特點令它成爲沙漠中不可或缺的食物。爲保存椰棗,毛里塔尼亞人還會將椰棗搗爛成泥,用山羊皮包上並縫起密封,然後捎給遠方的親友。食用椰棗不僅給了我在沙漠長途行進的能量,更讓我快速融入到異國文化,毛里塔尼亞人讚賞我喜歡當地特產是“友好熱情的表現”。
毛里塔尼亞地處炎熱的沙漠地區, 很多果樹都難以成活。但是椰棗樹卻能適應這種乾旱的氣候, 只要有地下水的滋養,椰棗就能夠茁壯成長。該國沙漠中的各處綠洲,都密密麻麻布滿高大蔥蘢的椰棗樹。它們不僅點綴了雄渾荒涼的大漠,更是當地家庭極爲倚重的財產。一棵椰棗樹每年產果約25公斤,拿牽駝人阿赫麥德一家爲例,他們擁有90棵椰棗樹。全家5口每年食用大約400公斤椰棗,剩下的1850公斤按每公斤約22人民幣元的市價賣出,就可帶來4萬元的額外收入。每年的七八月是椰棗成熟的季節,平時在城市工作的人們會趕到沙漠綠洲參加收穫椰棗的節日。“在清晨日頭尚未灼人之時摘下並品嚐幾顆新鮮的椰棗,就是人生當中最爲甜蜜幸福的時刻了!”毛里塔尼亞人如此陶醉道。入夜後,大家載歌載舞,慶祝椰棗豐收,節日可以持續數日。
若要讓沙漠椰棗產出甜美的果實,除了需要用地下水灌溉,用樹枝做欄避免被流沙淹沒,還要定期修剪枯死的枝丫。如果自己沒時間打理,那就要請人照顧椰棗樹,“椰棗看護人”職業由此誕生。沙漠中的遊牧村落不通水電,但人們卻爲椰棗園安裝了太陽能發電板帶動機器進行滴灌。這令記者不禁感嘆,爲吃到甜蜜的椰棗,毛里塔尼亞人真是下了大功夫。
毛里塔尼亞人對椰棗園的辛勤付出也換來額外的收穫。高大的椰棗樹投下片片陰涼,讓人們在其腳下開闢出一塊塊沙漠菜園。胡蘿蔔、西紅柿等在樹下長勢旺盛,讓沙漠遊牧人有了新鮮的蔬菜。毛里塔尼亞人對椰棗是如此依賴與熱愛,以至於他們在一首阿拉伯詩歌中這樣描述美麗的女子:“你在人羣中如此耀眼,善良貞潔惹人愛憐;如河邊的椰棗樹亭亭玉立,結出的果實又香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