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編選教材,灌注着對祖國的愛

【講述】

在我的童年記憶裡爺爺葉聖陶一直保持着非常規律作息:上午到人民教育出版社處理工作,然後回家午飯睡午覺;下午2點開始動手文章,通常一直改到下午6點。事務繁多的時候,他吃過晚飯還要再動筆工作。爺爺工作很忙,不是出去開會,就是趴在書桌前寫寫改改。他工作的時候,全家人都不會去打攪,年幼的我由於好奇,經常安安靜靜地站在書桌旁看他改稿子

直到我讀了幾年書,才意識到爺爺是在編課本我學的課本都出自他的手。爺爺還經常把爸爸葉至善叫到書桌前,和他討論一些課本內容的修改。父子倆經常爲了一篇文章的某句話或某個詞討論許久。

1950年12月1日,人教社正式成立,爺爺被任命社長和總編輯。他帶領着爲數不多的編輯,主持修訂和編撰了新中國第一套大、中、小學教材。爲了讓新中國的語文課展現新面貌、新內容,爺爺滿腔熱情地親自上陣創作。例如,他爲新課本寫了兩首有代表性兒歌――收錄在《高小語文課本》第一冊當中的《國旗歌》《咱們的新國家》,體現出新中國成立後爺爺振奮的心境

朱德扁擔》《吃水不忘挖井人》等革命題材課文也經過爺爺的修改。爺爺的編輯工作極其細緻,他經常會對一個語句反覆琢磨推敲。

1981年,我採訪了寫《保護益鳥,不掏鳥窩,不摸鳥蛋倡議書的11位同學,寫了一篇《讓全國小朋友都知道》的報道。爺爺把其中一個孩子所說的“全國有兩萬萬小朋友”改成了“全國的小朋友這麼多”,我才意識到,原文是我自己強加的內容,修改後才更符合普通農村孩子的說話語氣

爺爺做了大半輩子教材編輯工作,他一絲不苟、精益求精態度一直激勵着我。尤其令我難忘的是,他把對祖國的愛、對新中國成立與發展的喜悅,灌注到了他所編選的每篇課文中。我成爲一名編輯後,常常會回憶起這一切。爺爺的精神一直激勵着我,讓我時刻督促自己成爲一名好編輯。

本報記者 王美瑩靳曉燕王斯敏、蔣新軍

學術支持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