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宅在家更要健康 AI助攻 居家健身大躍進
配圖圖/本報資料照片
工研院新一代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技術工研院新一代「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技術」可即時儲存發燒人員彩色影像紀錄,以便後續疫調需求。圖/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AI立體式智慧倉儲系統工研院「AI立體式智慧倉儲系統」貨架最高可達14層,儲量規模與密度高居全臺物流業之冠。圖/工研院提供
新冠肺炎變種病毒來襲,全國面臨三級警戒,深深影響了我們的經濟發展與日常生活,進而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但也因疫情蔓延,促使健康意識擡頭。據調研機構Global Wellness Economy估測,目前全球健康瘦身市場規模約4.2兆美元,2023年將突破5兆美元;數位健身市場規模成長速度更達到33%之多。
爲避免病毒傳染風險,居家健身需求崛起,不但成爲熱搜關鍵字,零接觸的健身模式也掀起過渡期間運動的一陣旋風,利用高科技、大數據等技術,搭配AI人工智慧,結合IoT(物聯網)所形成的AIoT(智慧物聯網)打造非接觸式環境健身,更是蔚爲潮流。
其中近年來AIoT衍伸的運動健身,可歸納爲三種模式。
第一種:
第一種模式,即以健身器材結合影像感測模組的方式,透過感測器聯網,讓使用者在進行家庭健身時,以建構一個虛擬運動健身社羣,召集運動健身同好一起運動。例如,美國MIRROR「智慧健身鏡」,當智慧健身鏡啓動時,鏡面互動熒幕可看到自己、教練及其他成員,通過聯網直播和點播健身課程。透過攝像鏡頭感測和專有演算法,根據使用者所設定的目標、偏好和生理數據進行鍛鍊中的調整,即時反映使用者的運動狀態。
第二種:
穿戴感測器整合AI演算法
這種模式是爲了提升運動健身的個人化與精準度,例如,2019年日本Nintendo推出任天堂Switch健身遊戲「健身環大冒險」,透過Ring-Con健身環的動作感測器和陀螺儀感測器,可感知使用者推壓和拉開的力道,而將Joy-Con手把控制器以腿帶固定於大腿,則可感測踏步和屈膝等下肢動作,判斷姿勢是否正確。 這個模式,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解決使用者痛點在於通常居家健身「難以瞭解自己的姿勢是否正確」,透過穿戴感測器的整合,使用者可以即時且精確知道各種運動姿勢的數據,進而達到運動健身的效益。
第三種:
ToF 3D 感測進行AI建模
相較於前面兩個模式,加上疫情下對於非接觸式的感測模式也越來越風行,在技術層面上,以AI人工智慧偵測動作時,不一定要從接觸式的穿戴裝置來感測人體動作變化,而是透過ToF( Time of Flight,飛時測距感測)影像辨識技術與相關AI 動態追蹤系統,追蹤人體動作與識別姿態。以目前坊間有推出的相關健身魔鏡產品爲例,就是讓使用者透過打開手機應用程式啓動鏡面熒幕,跟着專屬教練動作精準學習,以ToF影像感測技術捕捉使用者運動情形,進行AI人工智慧動作偵測,便能顯示動作完成度與校正指引。
承上分析,各種人工智慧結合物聯網的運動健身穿戴或設備已進入消費大衆市場,而業者目前也正在探索的是能夠營利的商業模式,也出現各種異業合作,除了上述軟硬體廠商之外,就連保險業者也跟着也加入戰場的趨勢。
根據Infoholic Research LLP 指出,保險科技市場將從2018 年的5.33 億美元成長爲2023 年的11.2 億美元,五年內複合年均成長率(CAGR)爲16%。加上新冠疫情成爲新常態,預估也會帶動各種健康健身相關市場成長。另外,Gartner 也預估2022 年消費者在穿戴式裝置上支出總額,從2020年690億美元成長至938.6億美元。
放眼國內,此一數位運動風潮也切入國內的保險市場。臺灣保險業者就透過保單機制設計,促使保戶能更注重自身管理。而近年興起的「外溢保單」就是爲了鼓勵保戶自我健康管理的保單類型,即保戶可透過自主健康管理獲取額外回饋。近兩年具外溢效果保險商品推出的種類與銷售表現逐年大幅成長,
根據資料顯示,目前「外溢保單」分爲兩大類型。第一種 「健檢型」保單:以體況數值折減保費或增加保額的方式,通常以定期健康檢查報告做爲體況數值爲判定依據,根據金管會的統計資料顯示2020 年保費收入5.9 億元,相較於2019年成長3.67 倍。第二種則是「健走型」保單:則以運動習慣折減保費或增加保額的方式,如目前最常見的是以使用者每日行走步數作爲保費保額調整的判斷依據。從保費來看,2020 年保費收入16.89 億元,也相較於2019 年成長2.58 倍。
受到新冠疫情爆發所帶來的影響,全球的健康意識大爲提升再加上疫情影響下,爲避免羣聚與接觸,也讓虛擬社羣、互動教學、購物交易也促成各種數位運動健康科技商機興起。透過AI人工智慧,發展AIoT 運動健身科技,不但可以促進全民健康、未來更是減少整體社會醫療支出、帶動異業合作創新極佳應用潛力商機。 (本文作者爲工研院AI應用策略辦公室執行秘書&產科所經理陳右怡、工研院產科所分析師王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