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的法律/AI監管…先指引後法律
AI示意圖。 聯合報系資料照
隨着AI人工智慧技術的迅速擴散,模擬人類認知能力的電腦計算技術的人工智慧,不但已經具備經濟學家所定義「通用技術」(general-purpose technology)的特性,並且每一類AI應用都正在催生各式各樣的互補性創新和商業機會,它已經改變了商業運作與人力需求方式,預期將產業的發展與市場競爭產生更深層的影響與典範移轉,無法掌握AI發展趨勢者恐將失去市場競爭力。
自從ChatGPT公開問世後,新聞出版相關內容服務業的主要焦點,已不再是「人工智慧是否會取代新聞工作者」,而是新聞出版相關內容服務業如何積極應用人工智慧,正面迎向這場史無前例的市場競爭。
由於ChatGPT在2022年底一夕之間成爲大衆生活及工作的必備工具,新聞出版相關內容服務業如何利用AI技術提高新聞內容生產和傳播效率,以及社羣媒體平臺如何利用AI技術分析和預測用戶行爲和消費偏好,以提高商業廣告行銷的精準度和效果,已成爲各行各業探詢結合AI服務發展創新商業機會的全球競速。
然而,AI也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AI演算法的主觀偏見和歧視問題,以及AI可能助長假新聞和虛假訊息的傳播可能。
AI究竟該如何規範?從2017年開始就已是先進國家關注的議題。從美中科技戰貿易戰、錯訊息假新聞四處流竄,再加上2022年底大型生成式AI的推出市場,使得各國紛紛加大力道思考規範AI的相關議題。
針對人工智慧負面效應,國際知名的美國媒體監管組織新聞守門人(NewsGuard)爲此創造一套評估新聞透明度、可信度的機制,並與微軟瀏覽器整合應用,自動判斷假訊息。NewsGuard可對新聞和信息來源的可靠性進行評等分級,幫助用戶決定信任哪些新聞來源,並避免錯誤信息和虛假信息。
美國西北大學資料新聞學教授迪亞科普洛斯(Nick Diakopoulos)在研究後也發現,「ChatGPT大多還無法獨立作業,必須高度依賴編輯人力事後查覈,尤其資料搜尋、文件分析、查證新聞線索、非結構化數據新聞寫作,運用人工智慧的效率並不高。」
展望臺灣,政府與民間正跟緊各國腳步積極籌劃人工智慧專法草案,除了立法院曾在2017年由21位立法委員共同提出一份14條的「人工智慧發展基本法」草案外,包括臺灣民衆黨黨團、財團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等單位自2019年起也有就AI相關監管議題,陸續提出各式版本的基本法草案。國內的商研院、資策會等主要研究機構更紛紛預警人工智慧已經開始對現在及未來商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至於這些規範是否會有效保護AI使用者與利害關係人,或者反而扼殺創新科技的進步?因爲牽涉層面過廣,仍需要不同領域專家投入進行專業對話。對此,行政院國科會將借鏡歐盟設計相關法規,預計將制度設計從配套法規如個資保護法修法着手,基本法則會依據風險程度爲AI系統分級,並進行程度不一的控管,採「先指引、後法律,先公部門再私部門」的路徑順序進行推展,預計2024年可望推出我們第一部行政部門版本的AI基本法。
(本文由商業發展研究院國際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簡陳中口述、記者葉卉軒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