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證實行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

火山噴發還是行星撞擊?據物理學家組織網日前消息研究人員認爲,他們已經發現了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通過找到撞擊坑內的隕石塵埃這一關鍵證據,研究人員明確地將恐龍的滅絕與6600萬年前撞向地球的行星聯繫起來。這項研究是2016年國際大洋發現計劃的最新成果,該計劃由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聯合牽頭。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科學家們在地質層中發現了小行星塵埃,因此,小行星撞擊地球而非一系列火山噴發導致了恐龍滅絕並引發了其他全球性災難,一直是學界主要的假說。

20世紀90年代,隨着墨西哥灣下125英里寬的希克蘇魯隕石坑的發現,行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的假說得到了進一步證實,因爲該隕石坑的年齡岩層相同。

證明小行星塵埃跡象的是銥元素,這種元素在地殼中很罕見,但在某些類型的小行星中含量較高。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從埋在海底火山口收集了近3000英尺(約合3000米)的巖芯。在隕石坑中,撞擊後數天至數年沉積下來的沉積層非常厚,因此科學家能夠精確地確定,這些塵埃僅在撞擊後20年就形成了。

報道稱,塵埃是數百萬年前一顆直徑7英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后的殘留物,這次撞擊導致地球上75%的生物滅絕,包括所有的非禽類恐龍。

“我們的發現證明(地質層中的)銥異常與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有關。”該研究的合著者、得克薩斯大學傑克遜地球科學學院的研究教授肖恩·古利克指出,估計撞擊產生的塵埃在大氣循環時間不超過幾十年,這有助於計算物種滅絕所用的時間。

研究人員表示,銥元素分析是由奧地利比利時日本和美國四個國家的獨立實驗室進行的,因此可以確保得到正確結果。除了銥,隕石坑部分還顯示出與小行星物質相關的其他元素的含量有所上升。這些“小行星元素”的濃度和組成與在世界各地52個地點的地質層測量結果相似。

研究人員說,通過在標誌着滅絕時間的確切地質位置的隕石坑內發現小行星塵埃與匹配的化學指紋,這項新研究證實了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假說。報道稱,這次研究任務幫助填補了關於行星撞擊地球以及其導致的後果,還有生命恢復的研究空白

(實習記者張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