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147家非上市險企2023“成績單”:泰康與國壽財險分列壽險、財險行業第一|南財保險測評(第83期)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鄭嘉意 北京報道

截至2月26日,市場中已有147家非上市險企發佈2023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統計發現,147家公司中,共有2家公司未披露盈利情況,82家公司實現盈利,63家公司呈現虧損。

受存款利率下行、產品預定利率整體下調等因素影響,2023年人身險負債端呈復甦態勢,62家人身險公司共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0161.56億元,總資產規模達101426.77億元。但在投資端承壓背景下,非上市人身險公司淨利總和仍呈虧損狀態,共計虧損142.97億元。

財險方面,行業“馬太效應”依舊顯著。據統計,已披露償付能力報告的75家非上市財險公司中,共50家公司實現盈利,25家公司虧損,合計盈利46.8億元。但其中,盈利最高的國壽財險、鼎和財險、英大泰和財險3家公司貢獻淨利潤37.12億元,佔財險市場非上市機構淨利總和的79.32%。

相較分化嚴重的人身險、財險行業,再保險公司在公司業績、償付能力、風險評級等方面普遍更穩定。據統計,已披露償付能力報告的10家再保險公司2023年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維持在150%以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維持在200%以上、上季度風險綜合評級均在B類以上。

償付能力普遍高於“及格線”

2023年,保險業償付能力普遍高於監管劃定“及格線”,風險可控。

通俗地講,償付能力是指在任何時候,保險公司履行其所有合同下義務的能力,體現了保險公司資產和負債間的關係,關係到保險公司的日常經營。

2021年1月,銀保監會新修《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提出“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5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00%;風險綜合評級在B類及以上”三條監管紅線。

2021年12月30日,銀保監會發布《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則(Ⅱ)》,進一步完善了實際資本的計量方式,第二代償付能力體系二期工程建設正式完成。

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披露,2023年四季度末,保險公司總資產29.96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0.4%,保險業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爲197.1%,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爲128.2%,均高於100%和50%的達標標準。

其中,財產險公司、人身險公司、再保險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爲238.2%、186.7%、285.3%;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爲206.2%、110.5%、245.6%。

記者統計發現,人身險方面,62家公司中,共36家人身險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提升, 33家人身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提升;上季度(2023年三季度)風險綜合評級中,有D類公司2家、C類4家、B類3家、A類19家。

財險方面,共43家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提升,44家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提升;上季度風險綜合評級,D類公司僅安心財險1家,C類公司有新疆前海聯合財險、華安財險、都邦財險、珠峰財險等7家,B類公司49家、A類公司18家。

再保險公司方面,已披露償付能力報告的10家再保險公司2023年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維持在150%以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維持在200%以上、上季度風險綜合評級均在B類以上。

中小型人身險公司面臨盈利困境

據記者統計,2023年,62家人身險公司共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0161.56億元,總資產規模達101426.77億元。

對比2022年,62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負債端收入增速已達15%左右。但就盈利能力而言,大部分機構仍面臨較大壓力。

但受宏觀經濟以及投資市場下行因素影響,2023年人身險業整體利潤呈現虧損狀態,虧損數額達142.97億元。其中,中郵人壽、建信人壽、渤海人壽、東吳人壽、北大方正人壽及合衆人壽6家公司虧損金額均超10億元,分別爲114.68億元、42.99億元、31.01億元、17.85億元、14.29億元及11.92億元。

同時,行業利潤主要集中在頭部機構。

62家公司中,淨利水平前5公司分別爲泰康人壽、中意人壽、民生人壽、招商信諾人壽及中宏人壽,而上述5家公司中,泰康人壽以137.43億元的淨利水平領先行業,其餘4家公司淨利分別爲12.46億元、4.6億元、4.02億元與4.02億元。

從人身險精算邏輯看,投資端承壓與附加費用率上升都可能導致當前的負債端收入與淨利水平分化。

受國內債券利率低位波動及股票市場延續低位震盪影響,多數人身險公司投資收益表現不及去年同期。

記者注意到,淨利潤呈現虧損狀態的25家公司中,共有3家公司投資收益率爲負、16家公司投資收益率不足3%。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普遍接近3%的背景下,上述險企投資端表現勢必對公司經營帶來利差損壓力。

同時,記者注意到,在行業轉型持續推進的2023年,相較產品體系健全、資金實力雄厚的大型保險機構,中小型人身險公司或面臨更大的盈利壓力。

從頭部機構看,泰康人壽共實現年度淨利137.43億元,遠高於業內其餘公司,其綜合投資收益率達6.68%,爲62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之首。

若加入上市保險公司對比,保費收入方面,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中國人保及國華人壽6家上市公司旗下壽險業務部門2023年保費規模已達17249.47億元,遠超62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總和。

從中小型人身險公司盈利能力看,行業內總資產規模在百億以內的公司共46家。其中,僅16家公司實現盈利,1家公司未披露業績,剩餘29家公司均呈現虧損狀態。

財險“馬太效應”強化

據統計,已披露償付能力報告的75家非上市財險公司中,共有50家公司實現盈利,25家公司虧損。其中,盈利最高的國壽財險、鼎和財險、英大泰和財險三家公司貢獻淨利潤37.12億元,佔財險市場非上市機構淨利總和的79.32%。

對比整體呈現虧損的人身險業,75家非上市財險公司共計盈利46.8億元。但實現盈利的50家公司中,仍有32家公司淨利潤不足1億元、5家公司淨利水平在1-2億元間、5家公司在2-3億元間;淨利突破5億元的公司僅有4家。

其中,國壽財險以13.86億元的淨利水平位列行業第一。其保險業務收入與總資產同樣領先行業,分別爲1063.72億元與1434.81億元。

若參考上市保險公司旗下壽險公司2023年相關業績,行業“馬太效應”則更爲突出——企業公告顯示,人保財險共實現保費收入5158.07億元,平安產險、太保產險保費收入分別爲3021.6億元、1903.27億元。

而75家非上市財險公司中,除國壽財險外,仍未有公司保險業務規模突破千億。

從行業整體數據看,中小型財險公司盈利能力較差仍與承保利潤較低相關。

記者統計發現,綜合成本率上,75家公司中,仍有49家公司相關指標高於100%,最終實現盈利則需要投資端反哺承保端。其中,4家公司綜合成本率高於150%、10家公司綜合成本率在120-150%間,有較大盈利壓力。

手續及佣金費用佔比方面,共6家公司高於20%、34家公司在10-20%間。對比直銷,代理渠道與經紀渠道是更多財險公司的選擇,據統計,75家公司中,共有36家公司第一銷售渠道爲代理渠道,20家公司第一渠道爲經紀渠道。

盈利之外,記者注意到,綜改餘波平復後,車險業務依舊是財險公司的“王牌”。

75家非上市財險公司中,共有54家公司涉及車險業務,而年度簽單保費排名前40公司中,39家均涉及車險業務。

從車險保費看,行業整體出現分化,共8家公司車均簽單保費低於1000元、20家公司在1000-2000元之間、另有16家公司高於2000元。

再保公司償付能力穩定

相較分化嚴重的人身險、財險行業,再保險公司在公司業績、償付能力、風險評級等方面普遍更穩定。

據統計,已披露償付能力報告的10家再保險公司2023年償付能力均維持較高水平。其中,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維持在150%以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維持在200%以上、上季度風險綜合評級均在B類以上。

淨利方面,10家再保險公司中共有3家出現虧損,分別爲信利再保險、RGA美國再保險與大韓再保險。其中,信利再保險虧損最大,達0.22億元。

從業務表現看,未實現承保盈利亦是再保險公司淨利虧損的主因。據統計,信利再保險綜合成本率高達594.4%,大韓再保險爲12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