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簡禎富:「工業3.5」混搭風 最適合臺灣產業

作者:天下編輯部攝影:劉國泰

清華大學清華講座教授簡禎富,同時也是清華—臺積卓越製造中心主持人,他帶着學生做產學、爲企業診斷。在「2017天下經濟論壇」夏季場中,簡禎富認爲,談工業4.0,不應一蹴而幾,應該用「工業3.5」的混合策略破壞性創新,促成管理、組織的革命。以下爲演講摘要:

我們現在就在革命中。工業革命分成4個階段,本質也很不同。第一次與第三次工業革命都有推動性的技術蒸汽機電晶體積體電路。反而第二次工業革命沒有明確的類似技術,但卻有一連串技術跟管理的革新

工業4.0和工業2.0很像,因爲隨機器而來的是量產、管理和組織的問題,不是靠船堅炮利工具就可以達到工業4.0,而是透過工具驅動的組織改造,包括公司結合人、設備、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促成改變。

工業4.0是革我們的命啊!

美國家做工業4.0的目標,是爲了從新興國家奪回10%製造份額,包括臺灣、越南、泰國和大陸等,所以工業4.0革命是革我們的命啊。但臺灣基礎工業也沒有能力跟德國、美國、日本並駕齊驅,也不能原地踏步。

德國西門子對工業4.0的願景有3個。第一,透過大數據和物聯網,累積、追溯所有資料生產履歷;第二,讓所有設備會自動連結在實體世界以外,還有虛擬世界、就是CPS(網宇實體系統)技術的實踐;第三,彈性決策,談如何提升客戶價值

第一跟第二是硬體導向解方,卻不是唯一解方。彈性決策纔是工業4.0的根本目標。臺灣要發揮做事的彈性,提升價值。

鋼鐵人mix機器人

所以,在工業4.0時代,臺灣戰略要走「工業3.5」的混合策略和破壞式創新,介於工業3.0和工業4.0之間、在現有的彈性基礎上做智能化系統。

工業3.5跟工業4.0的差別就有如鋼鐵人和機器人。機器人取代我們的人力,但鋼鐵人強化能力。如何強化這些工具跟人力,利用科學方法、結合智慧和運算能力提升價值,纔是關鍵。我們爲企業做更多的是分析、診斷架構問題、找到適合的切入點優化改善製程,以及好的決策資源系統。

工業3.5做大數據,並不是把資料都倒進去,而是用數據分析、結合實證與理論的模式,可以精準、宏觀地調控。

舉例來說,旺矽科技是隱形冠軍,它在做最後測試,因爲所有晶圓封裝成本很高,每顆代都到奈米制程如何測試,但我們協助發展的是解方,是讓沒有經驗的人都可以調整參數,你可以手動調整,也可以按一個鍵自動調整、優化。可以自己做決策,但智慧機器或背後的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可以幫你提升決策品質。

紡織公司宏遠興業也說要先做工業3.5。我們把生產狀況結合布料色號,去監控內建大數據分析和優化的數位決策引擎,結合工具在地化,這就是工業3.5的精神。

毛利高、市場小 找出臺灣企業的「藍湖策略」

臺灣很多化工產業是很在地化的企業,它們的瓶頸是生產管理、調度,甚至供應鏈是很複雜、超越個別的人可以做的,所以同樣藉着系統化發展和優化連結髮展智慧供應鏈。

友達找我從基礎做起,製造1.0到2.0。過去3年,我們做超過10個專案廣達電腦找我設計結合藝術智慧優化,這也應該用在公司營運上。

國研院的資料指出,人工智慧跟智慧製造專利前20名都是歐美、韓國、日本和美國的軟硬體公司,臺灣公司可以用「藍湖策略」,藍湖指的是毛利高、市場小的跨國公司,要進這個市場可能覺得獲利不夠高,但臺灣我們自己過得很愉快。臺灣沒有這麼多資源,因此正該利用現在的智慧跟能力面對變局

希望臺灣公司未來可以變成工業3.5到4.0的典範,在現有強大的製造基礎上,用「外線超車」的方式,讓臺灣影響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