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唯實稱或停止在華生產 Stellantis恐錯失中國市場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爲本站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站汽車10月18日報道 據外媒報道,Stellantis 集團首席執行官唐唯實(Carlos Tavares)近日在巴黎車展向媒體透露,可能會停止在中國生產汽車,理由是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阻礙了在中國的投資。這番發言被解讀爲,Stellantis集團正考慮爲標緻、雪鐵龍等旗下品牌在中國實施“輕資產”戰略。

圖片來源:Stellantis

“已經有好幾次在西方制裁的情況下,我們被趕出一個國家。我們能確保中國與世界關係的穩定得到保障嗎?如果我們推進現在採取的戰略,那麼我們就不需要在中國設廠。”他表示,公司可以將其歐美工廠製造的汽車出口到中國,就像Jeep和阿爾法·羅密歐。

今年7月,Stellantis集團宣佈,由於之前宣佈的Stellantis獲得與廣汽集團合資企業廣汽菲克多數股份的計劃缺乏進展,Stellantis將採用輕資產方式在中國發展Jeep品牌,並與廣汽集團協商終止本地合資企業。此後Stellantis將在中國分銷Jeep品牌的進口汽車。

廣汽菲克因股東雙方股比談判破裂退出中國後,神龍汽車的命運備受關注。

與年輕的廣汽菲克相比,擁有30年曆史的神龍汽車,無疑讓股東雙方羈絆更深。在PSA與FCA合併成Stellantis集團之前,2014年,東風集團以8億歐元(摺合人民幣66.91億元)購入法國PSA集團14.1%的股權,挽救了陷入財務危機的PSA集團。二者曾合資成立共同研發中心,共同打造CMP平臺。不過從整體效果來看,東風通過拋售股權三年多累計套現超200億,在技術上並未從PSA得到太多收穫。

近兩年,在股東雙方的支持下,神龍一直在積極自救,且取得了一定效果。隨着元+計劃的展開以及東風雪鐵龍凡爾賽C5 X(參數丨圖片)等新車上市,神龍汽車銷量實現了連續23個月同比正增長。10月16日,神龍汽車宣佈年累計銷量100600輛,超過了2021年全年銷量。

不過其銷量表現距離重返主流合資陣營,仍有一段距離。衝擊主流,需要洞察市場變化、拿出符合中國消費者需求的產品。神龍在電動化、智能化方面進展緩慢,未來缺乏有競爭力的產品支撐。作爲Stellantis集團在中國市場業務佈局的重要載體,神龍汽車在Stellantis集團的最新電動化戰略中並未被提及。

3月1日晚,Stellantis集團發佈“Dare Forward 2030”戰略,未來十年發展指明方向。該戰略明確表示將加速電動化轉型,重點佈局北美和歐洲市場。但對中國市場,唐唯實僅表示,規劃輕資產商業模式以降低固定成本,2030年在中國淨營收達200億歐元。而有關中國市場電動化產品規劃問題,則隻字未提。

和Stellantis集團選擇的路線不同,各個汽車巨頭都在加碼中國市場,尤其在智能化和電動化領域加速佈局。寶馬投資150億元對其位於瀋陽的生產基地進行了大規模升級;大衆汽車集團花168億元與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佈局自動駕駛;即便是同樣面臨在華髮展瓶頸的現代汽車集團,也增資60億嘗試撬動華合資公司的轉型。

Stellantis集團這個重組合並僅1年多的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卻不斷收縮在華戰略,與中國市場漸行漸遠。

今年7月,Stellantis集團公佈2022年上半年營收情況。2022年上半年淨營收達880億歐元,與2021年上半年相比增長17%;調整後經營利潤達124億歐元,與2021年上半年相比增長44%,調整後經營利潤率爲14.1%。

值得注意的是,Stellantis集團的業績主要由北美、歐洲和南美市場支撐,中國銷量僅4.7萬,在全球市場佔比0.16%,中國和印度和亞太市場營收一共爲21.52億歐元,只佔整體營收的不到2.5%。

與之對比,今年上半年大衆集團在中國交付汽車147萬輛,佔全球市場的37.9%。梅賽德斯-奔馳在中國市場上半年共交付超過35.58萬輛新車,佔全球市場的36.1%;福特汽車上半年在華銷量24.2萬輛,佔全球市場的12.1%。

儘管現階段,Stellantis集團的財務數據表現不錯。但如果和東風合作終止,失去神龍汽車這個中國僅剩的合資企業,將不會再有國產法系車,僅依賴小規模進口,市場表現恐怕難言樂觀。再加上Stellantis集團本來在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上速度就不快,可能徹底錯失中國市場歷史發展機遇。

本屆巴黎車展,比亞迪、長城汽車等中國品牌,攜旗下新能源產品亮相。

“紅地毯是爲歐洲的中國製造商鋪開的,這不是我們在中國受到歡迎的方式,”唐唯實對此表示,“對來自中國的車輛徵收的進口稅應該與在中國對西方車輛徵收的關稅是對稱的。”

他補充道:“我們處於一個分裂的世界,各國正試圖製造泡沫。或許某一天我們將不得不在歐洲銷售歐洲製造的汽車,我們會適應。”

值得一提的是,在智能化電動化大潮下,長城、比亞迪們加速了進軍歐洲市場的腳步。未來Stellantis集團或許會在家門口,受到“來自中國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