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親落淚又何妨 憂鬱治療莫耽誤

振興醫院銀光學苑主任袁瑋(袁瑋提供)

爺爺對我無條件的愛,讓我接納一切的不順遂。」現職振興醫院銀光學苑主任袁瑋回憶道,父母對自己從小要求就很高,望女成鳳的期待成了某種宣泄不出的壓力,也變得不太知道該如何與父母分享心裡點滴,但爺爺總是以鼓勵的方式擁抱她,大學讀書時一個禮拜可以和爺爺講好幾個小時電話都不累,她笑說男朋友頓時也變得不重要了。

東方社會父母希望孩子好,但表現的方式總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她說因爲爺爺花時間照顧她,祖孫關係非常親密,覺得一直有人在背後支持她。

爺爺在她實習時罹患壞死性膜炎不幸去世,之前身體很好,76歲了還在打網球,有一段時間自己陷入情緒走不出來,那時沒發現已經患有憂鬱症,後來在許多老師專業協助下才逐漸走出來。

她說,雖然傳統教育教育我們不能輕易地哭,但無論是親人逝去還是面臨挫折,每次思念都是留下對方美好的部分,掉掉眼淚也讓難過變淡,這其實都是好的。

談到憂鬱症,很多人害怕被旁人貼標籤,但在現在社會中憂鬱症比例逐年增加,失意、失戀、課業工作壓力、人際交流考驗都會導致憂鬱發生,千萬不要延誤治療或不尋求幫助,否則治療時間也會變長。

後來她去美國杜克大學學習老人精神科,看到國外的老人非常獨立,很多都是自己開幾小時的車就醫並向醫師講述自身病況,反之國內孩子爲了表現孝順父母所以都是由他們向醫師報告,或是父母「顯弱」讓孩子來照顧,這其實無益於延緩長輩老化。獨立沒有回頭路,孩子們也有自己的人生家庭老人家變得不依賴也是孩子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