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同城獨而不立:3年虧損15.56億 騎手成本開支居高不下
(原標題:順豐同城獨而不立:3年虧損15.56億 騎手成本開支居高不下)
隨着順豐同城披露港股IPO招股書,順豐正式加入分拆上市大軍。
順豐2016年開始佈局即時配送業務,2019年公司從順豐體系中獨立出來,此後兩年各拿到一輪融資,進入發展快車道。
在降價等策略推動下,公司業務量和收入大幅增長,但因爲長期毛利率爲負,且騎手成本等開支居高不下,導致公司長期不賺錢,2018年-2020年分別虧損3.28億元、4.70億元、7.58億元。
當然,公司發展預期最大的影響因子,還是順豐的業務走向。順豐同城仍然重度依賴母公司的資源,同時,順豐的戰略選擇,還將左右順豐同城的應用場景選擇。
順豐同城之後,順豐下一個擬分拆的板塊,是已經獨立融資的豐行智圖,還是近年勢頭正猛的供應鏈業務?這些動作,能否幫助順豐填平業績暴雷之後砸下的市值大坑?
3年虧損15.56億元
順豐分拆旗下業務上市吹了好幾次風,這回終於一錘定音。
6月30日晚間,杭州順豐同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順豐同城”)遞交IPO招股書,正式向港交所發起衝擊。
當你在順豐下單,收件地址在同一個城市,平臺自動匹配的“同城急送”,就是順豐同城的核心業務之一。
截至2021年5月31日,公司280萬名註冊騎手,累計服務於超過2000個品牌客戶、超過53萬名註冊商家以及1.26億個人註冊用戶。截止目前,公司的網絡覆蓋了中國超過1000個市縣,未來將加強對具有市場潛力的下沉市場的滲透。
按照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12個月的訂單量計,公司已成長爲中國規模最大的獨立第三方即時配送服務平臺。
2018年-2020年,公司完成的訂單數分別爲7980萬筆、2.11億筆、7.61億筆,複合年均增長率爲208.7%,遠超行業同期增長率。
同期,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爲9.93億元、21.07億元、48.43億元。這麼算下來,公司平均每筆即時配送訂單的收入分別爲大約12.45元、9.98元、6.37元,兩年時間接近腰斬。
報告期內,公司的毛利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毛利潤分別爲-2.31億元、-3.36億元、-1.89億元,毛利率分別爲-23.29%、-15.96%、-3.89%。
再扣除各項費用,順豐同城連年虧損。最近3年,公司淨利潤分別爲-3.28億元、-4.70億元、-7.58億元,3年合計虧損15.56億元。
公司最大的開支,在於騎手的人力外包成本,2018年-2020年分別爲10.45億元、21.11億元、48.60億元。
這3年,平均每個即時配送訂單,公司支付給騎手的酬勞大約爲13.10元、10.00元、6.39元——難怪小哥們感嘆送快遞和外賣越來越不掙錢了。
報告期內,公司努力讓毛利潤逼近盈虧線,但是,這3年的營業收入,均不及當年的騎手成本。看來,公司想要整體實現盈利,還是道阻且長。
爲了做大業務規模,公司不僅降價服務,還推出賒銷政策。
針對部分企業級客戶,公司授出15天-90天的信貸期,導致公司2018年-2020年的經營性應收賬款淨額分別爲1.61億元、4.06億元、6.78億元,佔流動資產的比例分別爲100%、58.72%、62.41%。
順豐同城獨而不立
新零售和本地生活的發展,於2015年前後催生了即時配送,行業在2016年-2017年進入高速發展期,2018年之後逐漸走向成熟。
2016年,順豐設立新部門,開展同城即時配送服務。3年後,該部門從順豐獨立,推出“順豐同城急送”品牌,2020年、2021年分別拿到賽富、鼎輝、君聯等機構的兩輪融資。
相比於蜂鳥配送、美團專送、達達、點我達等即時配送玩家,順豐給自己貼出的最典型標籤是——獨立第三方。
蜂鳥配送隸屬於餓了麼,去年菜鳥驛站完成對點我達的全資收購,這兩家算是背靠阿里系的兄弟公司,美團外賣中分出來美團專送,達達則是京東系專門搞即時配送的平臺。
其中,已上市的達達,正是順豐同城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之一。2020年,達達快送平臺訂單量達到11億單,全年總營收57億元,均領先於公司。不過,這個殺紅了眼的細分行業,同樣是“做得越多、虧得越多”,達達去年虧損17億元,虧損額遠超公司。
順豐同城給自己貼上的“獨立第三方即時配送老大”標籤,其實,值得商榷。
首先,與蜂鳥配送、美團專送、達達、點我達依靠母公司輸送業務類似,順豐同城的發展依賴於順豐系的基礎設施、品牌、流量等支持,其崛起,相對於真正獨立發展的閃送、UU跑腿等,還是要容易得多。
順豐同城的發展受制於順豐這個主體的發展。但目前的現實是,儘管順豐通過價格戰擴大了業務量,但卻付出了盈利下滑的代價。這一輪快遞業價格戰已經出現退潮的信號,核心準備怎麼走,同樣會影響到順豐同城這些旁支。
其次,即時配送網絡作爲基礎設施之一,在行業中成爲一個獨立第三方,起碼在現階段而言,劣勢大於優勢。
即時配送四大場景,餐飲外賣、同城零售、近場電商、近場服務,各家企業根據自己的特點,也算是各有側重。
現階段佔比最大的場景是餐飲外賣,未來發展空間最大的是零售和電商,偏偏這些細分市場,都是競爭對手們更貼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