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汗沒了!3個方法免開刀 改善50%以上
手汗症的人,掌心永遠溼淋淋,做手術治療後又變成大腿汗涔涔,坐過的椅子溼一大片好尷尬。拒絕手術的你,中醫可以幫幫忙。
不想動手術,難道就要一輩子忍受溼漉漉的手心嗎?其實,透過中醫治療,手汗症狀可以改善50%以上,對嚴重手汗的患者來說不啻是一項福音。
中醫將體內的所有水分統稱爲「津液」,主要是指體液,包含唾液、胃液、腸液等分泌液,以及汗液、尿液等排泄液。如果體內失衡、津液失調、代謝不良,就可能發生手汗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主治醫師邱榮鵬說,手汗症的患者大多屬於「表虛」體質,若再加上情緒緊張,手汗情形會更嚴重。
他表示,手汗症患者最好小時候就要積極治療,否則長時間出汗、津液流失,久了身體就會虛,變成「陰虛火旺」體質,處理起來難度增加。
壢新醫院中醫科主任陳威達表示,「陰虛」的人通常身體水分不足也分佈不均,除了手掌冒汗以外,嘴巴、皮膚等其他部份都顯得乾燥,熬夜也會讓手汗加重。
免開刀,中醫療法可改善手汗達50%以上
從中醫觀點來看,手汗症屬於多汗症的一種,依據個人不同情形、階段而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鍼灸、中藥、食療等三方面。
手汗症能夠完全治癒嗎?邱榮鵬直言「不可能」,但透過中醫療法,可以讓病情穩定下來,改善程度因人而異,通常可達50%以上。輕微手汗的人可能比較沒感覺,但對於嚴重手汗的患者來說,病情能夠改善50%,已經對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幫助了。
醫生對病人鍼灸的目的是調節神經反應、讓神經比較穩定,常用穴道有內關、合谷、三陰交、足三裡等,具調節收斂汗液效果。手汗症患者平時不妨多按摩這些穴位,有保健及舒緩症狀功效。
中藥則是依據個人體質使用不同藥方,例如表虛體質的人須補氣、調節津液;容易因爲緊張、壓力冒汗的人,則可以服用疏肝、安定心神的藥材。
鍼灸、中藥並行,效果會更好,尤其是動過手術、出現代償性排汗的患者,由於治療難度增高,邱榮鵬都會建議兩種療法並用。
「我建議最好不要開刀,」邱榮鵬說,手術後體內的神經系統被打亂,代償性排汗的治療較爲困難,即使採用中醫療法,改善程度可能也不到50%。
手汗症患者或許會擔心,是不是爲了控制病情,必須一輩子鍼灸、吃藥?邱榮鵬解釋,只要病情穩定,未必要吃一輩子的藥。「當你發現手汗比平常更多時,才需要鍼灸或吃藥,」他強調,治療手汗症要求的不是完全治癒,而是讓病情穩定。
一般人可能覺得手流這麼多汗,代表體內水分應該很多、不缺水,但陳威達提醒,手汗患者體內的水分分佈不均勻,平時更要注意補充飲水。
他會依照症型開給患者幾味茶飲,建議當做日常飲料,例如倦怠乏力、食慾不振、多汗的氣虛患者可以飲用麥稻棗茶(浮小麥15克、糯稻米根15克、大棗5顆),或取黃耆15克、白朮8克、防風10克、烏梅3顆,視個人口味用600~1200cc不等的水量煮成中藥茶飲。
若是屬於手腳心比較熱、心煩易怒、口乾舌燥、易盜汗的陰虛體質者,則取麥門冬15克、西洋參9克、蓮子6克、紅棗3顆,煮成茶水當飲料喝。
3個好習慣 助你減少手汗
想要改善手汗,除了鍼灸、服藥與食療,還要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
邱榮鵬表示,手汗患者多爲表虛體質,只要「虛」的狀態不要增加,多汗症狀自然就會改善。首先就該少吃冰涼、生冷、燒烤、油炸及重口味的食物,「要爲自己的生活習慣負責」,同時多喝水、多吃百合及杏仁粉等較滋潤的食物,夏天不妨多服用玉屏風散、生脈飲,具斂汗、滋潤效果。
第二,晚上11點前入睡,可以減緩手汗情形。
晚上11點至凌晨3點是中醫說的「子丑時」,也是身體臟腑、經絡系統中的膽與肝運作時間;中醫有「夜臥則血入於肝」的觀點,這個時間內放鬆睡眠,體內血液會自然大量地流入肝膽,肝得到充分休息,可以幫助交感神經不至於過於亢奮,同時改善手汗情形。
陳威達建議,養生保健操必須持之以恆、想到就做,「做10分鐘是保養,20分鐘有點效果,30分鐘效果纔會比較明顯」。
1.站樁與平甩功:半蹲及平甩的蹲下動作可將氣灌入下丹田,進而增加腎氣,提高津液分佈代謝,進而改善汗液調節。
2.左右轉體功法:站立着,身體左右旋轉,同時甩手,這個動作可以疏通肝氣,幫助紓解緊張壓力,使交感神經不至於過於亢奮,可減緩手汗情形。
3.捏脊法:交感神經節沿着脊柱附近分佈,在中醫觀點裡,脊柱兩側也是膀胱經經過之處。捏脊柱兩排穴位,除了能調理整體經絡與臟腑的功能外,還能調整汗液的正常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