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七千字文告看習近平的中國夢(沈迺訓)
中共1日舉行建黨百年慶祝活動,習近平致詞時強調堅持「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推進「和平統一」進程。(新華社)
中共建黨百年文告,中氣十足道盡百年滄桑,「天下大勢,浩浩蕩蕩」感油然而生,洋洋灑灑7000餘字,提到「人民」87次,比「共產黨」的55次還多,或許不能直接推論人民比黨重要,但尊重人民的意味還是有的。
不可或缺的成就,是完成第一個百年奮鬥的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同時也昭告天下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前者是中共政權維繫的底氣所在,後者會是西方烏托邦的存在,還是東方桃花源的重現,尚待中共提供解答。
多次提及鴉片戰爭以來的歷史恥辱,再透過重複21次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如此強烈民族主義的措辭,來捍衛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統治的正當性。如果沒有完成百年小康可以說嘴,中國人民恐怕也不是吃素的,畢竟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清楚揭示,經濟纔是人民關心並足以導致政權崩潰的骨牌。
在連結兩岸的歷史工程上,北伐戰爭4字的引用,暗喻承認國共合作的歷史事實,不無討好中華民國存在主義論者的作用,同時補充了中共政權正統性的成分,是標準棉裡藏針的各取所需。
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後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這個說法則必須更正。中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一是曾經存在的歷史,至少可推定到西元1500年明朝時代,距今500年。直到大英帝國在19世紀下半葉崛起,中國才讓出第一位置。對於中共而言的問題核心,則是直指重返經濟總量世界第一的時間點,會是超前達標,還是受到中美對抗而無限期延後?達成世界第一的目標,與當前中國舉國力量能運用的手段,兩者間似乎有着不甚匹配的困境,文中並未迴應。
再說臺灣,「只」提了兩次,第一次是在演說開始處,與香港放在一起合併問候,涵義不難理解。第二次則是強調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綱領是「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而非2020年版的「體現一箇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前者顯然較後者具模糊意涵。實質差異見仁見智,但至少讓臺灣主張的「各表」又得到默認的空間,誠意不能說沒有。
話鋒一轉,習仍不改槍桿子出政權的慣性,毫不避諱強調「軍事力量」的存在感,宣示強國必須強軍、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此部分或許是出自於蘇聯解體的恐懼,強軍才能壯黨。但站在臺灣的立場,民主化後立刻強調軍隊國家化、取消「閱兵」,強調武力誠非民主國家作風,顯然此刻中共面對美國的進逼,不能不秀一下肌肉。
對國際而言,縱使習表明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但是不侵略、不稱霸,不代表放棄透過武力追索歷史領土的動武可能,例如南海問題、印度問題就是顯著的爭議,中共仍有必要將兩者間模糊不清的意涵釐清,才能徹底與擴張主義劃清界線。
至於強國必須強軍說法,富國強軍4字的排序足可說明,比強軍更爲優位的是富國,沒有富國而只有強軍,那就是窮兵黷武的早發現象。習在演說全文只說到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先假設強國所指爲富國,文中對於實際發展策略少有着墨。中共必須正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達成可能性問題,此爲人類歷史發展從未有過的紀錄,沒有過去的政策或制度可供仿效,就只能「摸着石子過河」,用在下一個百年的目標上,精神可嘉但方法未必可取。
尤其當前富國之路,遭遇美國爲首的西方意識形態擋道,意識形態之爭,糾纏歷史傷害與營造自怨自艾的氛圍無益,用民族主義填充中空的權力基礎容易造成內傷,而應該從文化與歷史層面的成就增加中國人民對於中共體制認同的信心,併成爲漢文化圈地區垂範。習曾說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中國富國之路同樣應紮根於經濟基礎與人民的認同,絕非塑造外部敵人形成上層建築。
不可否認,再怎麼厭惡中共,都不能忽略它正循序治理着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事實。如何讓14億人口的社會秩序井然,本身就是個沒有前例可循的孤案。但無論如何,中共確實撐過了第一個百年關卡,毛、鄧、江、胡以及習的歷史傳承,確實在中國發展的各個階段,發揮了不同程度的關鍵作用。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否實現,首先要觀察習近平取消國家主席任期後的統治,能否在中共第二個百年之初,印證鄧小平「穩定壓倒一切」定理。樂觀也好、悲觀也罷,我們都必須面對習近平爲中國體制發展帶來的變化,臺灣無法置身事外,如果不能參與整個中國夢的構築,則必須自求多福。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