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比地震更令人心累的事(趙政岷)
過去在討論心理創傷的原因時,人們總習慣於聚焦在突發的重大事件,如地震或天災等,而這種令人感到「活得好累」的煩惱,其實日益源自於社會。(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又地震了!你老是覺得天旋地轉,憂鬱明天不知道會怎麼樣,對未來感到沒有希望?
日前一則新聞讓人怵目驚心。據衛福部統計,國內15到24歲的自殺死亡率近10年大幅上升,從2012年的每10萬人口6.0,到2022年的每10萬人口10.7,增幅近8成。
教育部的統計也指出,國小、國中、高中及大專校院的校園自殺通報件數,近5年成長了5至10倍。國小、國中、高中及大專校院在106學年分別是114件、470件、626件、378件,至111學年則是1183件、4204件、2996、3280件。尤其國小生通報件數暴增達10倍。
教育部的說法是,2019年《自殺防治法》實施後,學生只要有自殺的意念或行爲,老師都要通報,造成了通報件數大幅增加。但年輕人對未來不抱希望,過不了當下的關口,這是誰的錯?我們的社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其實不管小孩或大人,臺灣社會的發展日益走向一個看不到未來的集體困境中。這看不到未來,並不只是世界政經與科技文明的逆轉變化,讓人不清楚未來發展,更大的部分是,我們不相信我們的未來會變好,我們沒有信心可以讓自己更好。如此下來,大人焦慮、年輕人躺平、小孩子也活得辛苦。一羣對未來缺乏希望的人民,註定會是一個不會進步的社會。
來自大阪的心理師三木一太朗寫下《別再因創傷而活得好累:修復發展性創傷,從「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開始》一書指出,當一個人喪失自我或與社會脫節,適應能力便會受到阻礙,就會感到「活得好累」。
這種發展性創傷的症狀包括:過度緊張、過度適應、缺乏安心感與安全感及基本的信賴感、害怕被拋棄、對他人與社會感到恐懼、難以融入團體、無法輕鬆與人相處等等。影響所及,你的大腦及身體會處於興奮或過度警覺的狀態,表現在外的是能力及成效低落、覺得羞恥自責,內心不斷衝突產生恐慌,活在一個扭曲而複雜的世界觀裡。
過去在討論心理創傷的原因時,人們總習慣於聚焦在突發的重大事件,如地震或天災等,而這種令人感到「活得好累」的煩惱,其實日益源自於社會。必需釐清每個人所揹負的這些煩惱的內在機制,纔可以獲得改善的力量,將「活得好累」的感覺加以拆解,並歸還於社會。否則這些壓力長期累積,便可能失去平衡,不只造成個人暴怒,也會產生社會暴動。
教育部指出,學生會萌生自殺想法,多因憂鬱症、家庭衝突、親師溝通、課業壓力及感情不順等因素所造成。專家說現在學生花很多時間使用網路及3C產品,與同儕卻沒有良好互動,如果人格又不夠成熟,在現實及網路上受挫,就會想不開。教育部將推動輔導教師增補作業,大專校院更將改爲900人設置1位輔導教師,以協助有需求的學生。
我們的確都需要在遇到問題時有人可以幫幫忙,但關鍵是我們的社會不能老是出問題。臺灣比地震更可怕的是政治與經濟的社會動盪與無望。我們最新的期待是賴總統的新內閣新作爲,「明天會更好」能成真嗎?(作者爲臺北市出版公會理事長)
★給自己一次機會
生命線: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