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星雲大師的心靈解藥(趙政岷)

星雲大師一生服膺於「給」的哲學,總是給人讚歎、給人滿願,因爲深知結緣的重要,心裡只想到處結緣、到處散播佛法種子。(佛光山提供/林雅惠傳真)

土耳其百年大震,死亡人數已超過2萬人,包括臺灣的各國救難隊奔相馳援,展現了人性光明的一面。但就在1周前,新北市中和區一個四口之家,竟發生母子3人死成乾屍,僅失智老父以固定模式煮粥獨活的人倫悲劇,據估計死亡可能已長達半年,無人聞問。臺灣大都會的鄰里互動與人情冷暖頓時成爲話題。當疫情解封、口罩鬆綁,後疫時代人與人的關係將變成如何?

星雲大師以97歲嵩壽告別人間,振撼了臺灣社會。他在2013年完稿的遺囑告白中,提到以貧窮爲職,童年家貧如洗。如今人家以爲他很富有,擁有多少學校、文化、出版、基金會,但他說佛教僧伽物品都是十方共有,哪裡有個人的呢?但在內心他可又覺得世界都是他的。他一生不曾使用辦公桌,也沒有自己的櫥櫃,雖然徒衆用心幫他設置,但他從來沒有用過。一生沒有上過幾次街、買過東西;一生沒有存款,所有一切都是大衆的、都是佛光山的,一切都歸於常住、社會。他要所有徒衆學習「將此身心奉給佛教」,做一個隨緣的人生。

人家以爲他一生聚衆有方,事實上他的內心卻非常孤寂,沒有最喜歡的人,也沒有最厭惡的人。別人以爲他有多少弟子、信徒,但他從沒有把他們認爲是自己的,只希望大家在佛教裡各有所歸。

星雲大師一生服膺於「給」的哲學,總是給人讚歎、給人滿願;他立下佛光人的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因爲深知結緣的重要,心裡只想到處結緣、到處散播佛法種子。他立志興辦各種教育,雖然從小沒有進過正規的學校讀書,卻明白教育才能提升自我,改變氣質,併發心著書立說。

佛光山每年舉辦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已成爲南臺灣最大的書展。佛光山的「雲水書車」已擴充到53輛,全臺包括金門共有39個駐點,一輛書車就是一座行動圖書館,滿載知識前進偏遠角落,讓教育資源匱乏的孩子也能經由閱讀開啓智慧、翻轉人生。佛光山的讀書會也是全臺最大的讀書會組織。

2022年春,時報出版有幸出了前行政院參事兼第七組組長、現任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寫的《十方如意:星雲大師十方行誼與我卅載佛光緣》一書,記錄了52篇大師的處世、無畏、和平、共存等四大篇章,如今成了星雲大師在世時最後記錄他的作品。

星雲大師的名言:「說好話是真,做好事是善,存好心是美」,讓三好運動真善美在社會生根。他一生奉行「以退爲進、以衆爲我、以無爲有、以空爲樂」的人生觀,「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衆,利益歸於社會,功德歸於信徒」。大師雖然不在了,但這樣無私奉獻、利衆生歸天地的情懷,正是如今瀕臨人際關係薄弱、人心信任破裂、理念共識分歧下的臺灣社會最佳的心靈解藥。

(作者爲臺北市出版公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