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中科院往事追憶/核武風雲在臺灣(六)(朱偉嶽)

美國空軍B-29轟炸機曾對日本投下原子彈。圖爲模型。(本報系資料照片

現在已是原子彈初出現時快20年以後,知識完備,技術進步,與當年的情形已大不相同了。柏格曼復強調,一個國家的內戰,往往會比對外國作戰還要慘烈,這些事例,可見之於英國克倫威爾時代,法國大革命,蘇共之於沙俄,甚或美國之南北戰爭。故加強國防科技研究不祗可提高自保能力,振奮民心士氣,也可促進經濟進步升級,何樂不爲。而且,核武研製,是把原子能科技用在戰爭方面,是不得已的自保之道;原子能實際上還有廣泛的和平用途,像原子能在醫療方面的應用,非破壞性偵檢技術及核能發電等都大有前景。

尤其臺灣地狹人稠,能源短缺,主要的能源依賴海外的煤炭及石油,而這些原料,體積龐大,輸運困難,一遇戰事海路若被封鎖切斷,就無以爲繼,臺灣的生存,即面臨嚴重威脅,故核能發電,也是要在發展核武的同時考慮的問題。

蔣介石聽了以後,深覺有理,於密會結束前表示,要藉重柏氏的經驗,協助中華民國從事這些方面的研究工作,柏氏亦欣然表示同意。這次日月潭蔣介石、柏格曼和唐君鉑三人的三天密會,是臺灣由加工出口走向高科技研究的里程碑。臺灣的電子、光電、精密加工以及核能發電等事業,實由此核武、火箭飛彈、電子的研究投入而發軔,從而賦予了中華民國新的活力

柏格曼教授返回以色列後不久,蔣介石於民53年(1964)春節後,發佈一項重要人事命令,調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蔣經國國防部副部長,調陸軍供應部司令唐君鉑爲國防部次長。這就表明了要安排蔣經國先生掌國防部,而以唐君鉑爲實際執行者,推動以核武、飛彈、電子爲主的新一輪國防科技建設。蔣介石隨即向唐君鉑面授機宜,立即規劃在國防部內,依下述三項條件,招考現役軍官,並自民國53年秋季起,送往美國、歐洲、日本等國深造。這就是其時國防部內稱爲「國防計劃進修」的人才培訓計劃。初步辦法是,每年考選50名軍官送出國外進修,以十年爲期,培訓科技軍官五百名。唐君鉑奉命以後,亦立即召請時任我國駐美大使館陸軍武官劉元發返臺,接任兵工學校教育處長職務,主辦前述計劃進修事宜。並於民53年(1964)春夏間,通令全軍,凡具下列三項條件中之一者,得以報考:

一、凡國內外大學理工科系畢業獲有碩士以上學位者。

二、凡具理工科系學士學位,並曾在飛彈部隊工作二年以上,表現優異者

三、目前正在各軍中研究單位工作,成就傑出者。

這項招考,在民53年(1964)6、7月間結束,計依柏格曼教授提議的各個科系,共錄取了50名軍官,由劉元發處長召集,在臺北市新生南路原兵工學校內一個會議室中集合,分配各人初步任務,亦即出國進修時各員應研習的重點。五十個人自然就有五十項研究命題,都與原子彈、火箭飛彈及電子等項有關。這五十位軍官,除少數幾位選擇歐洲之德國,及日本而外,絕大部份都選擇前往美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