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中科院往事追憶/核武風雲在臺灣(十二)(朱偉嶽)

1989年,陸軍兵工學校學生聽取教官講授引擎構造的情形。(軍聞社提供)

也就是說,不論活人、死人,祗要認爲是階級敵人,通通鬥倒;一同革命的戰友同志,如彭德懷、劉少奇、林彪等等,也一併鬥將進去。毛氏鬥爭論的發揮,相當驚人!蔣介石在<遊俄報告書>中就反對階級鬥爭,今隔海觀看,難免不想撥亂反正一番。在民50、51年(1961、1962)間,正是毛氏大躍進、人民公社如火如荼之際。

蔣氏纔會在這個時候,正式策劃並推動他的國光計劃,準備以武力反攻大陸。蔣氏的國光計劃,因章江、劍門二艦先期試探失敗,外加美國人絕不支持,不得已漸次隱沒於歷史長河中。毛氏的大躍進雖然並不成功,但大躍進的精神,卻快要在兩彈一星的努力上綻放光芒。到民52年(1963),U-2高空偵測情報顯示,中共將試爆原子彈的跡象越來越明顯,蔣介石迫於對岸可能施展的核彈威脅,一爲自保,亦爲壯大臺灣聲勢,乃亦下定決心,也着手研製中華民國的核彈。

這就是民53年(1964)春蔣介石調蔣經國任國防部副部長,唐君鉑出任中山科學研究院籌備處主任,國府核武發展的第一步。蔣介石不祗啓動核武、火箭飛彈、電子的研究發展,他也不忘柏格曼教授的建議,國防科技發展應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其時美國對中華民國的軍經援助,已訂定在民54年(1965)停止。所以蔣氏於民53年(1964)核武的腳步踏出不久,即向美國訂購核能電廠。

蔣介石已早有盤算,自力更生髮展經濟,同時推動國防建設。美國是科技最發達的國家,故蔣氏同時透過外交管道,請美國政府協助臺灣提升科學研究水準。1967年9月,美國詹森總統應蔣介石之邀,派其科學顧問賀尼克(注十二)訪臺。

賀尼克拜會蔣介石以後,建議國府應將國民生產毛額1%~2%用之於科技發展上。是年12月,蔣介石即覈定國府「科學發展基金」爲新臺幣12億元,指定其中6億元(摺合約美金1500萬元)爲原子能發展之用。故中山院自籌備期開始,一直有充足的經費,得以從容自力發展核能、火箭飛彈及電子等國防科技事業。

蔣介石爲集中力量,首先把各軍種所屬理工科學校,如陸軍兵工學校、測量學校,海軍專科學院(原海軍機械學校),空軍機械學校、通信學校等,合併爲一個理工學院,國防部乃命名爲中正理工學院,並直接把其院址設於中山院之一側。

蔣介石深知,交通及電力是經濟發展的根本,也就在1967年,蔣氏把臺灣電力公司總經理孫運璇調任爲交通部長,復於1969年調孫氏任經濟部長,核一廠乃於1970年興工,核二廠也於1971年啓動。孫運璇秉承蔣介石集中力量的想法,亦於籌劃數年以後,於1973年,把經濟部內聯合工業研究所、聯合礦業研究所、金屬工業研究所等合併爲工業技術研究院。

蔣介石還特別把顧光復,自中山院調至經濟部任技術總監,然後又調顧氏任工研院副院長。其目的,即在加強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溝通與聯繫。時中山院電子所已成立,下轄三個研究組,即通信組、微波組、控制組。其中微波組負責雷達研製與微波通訊,與美國RCA公司時有業務來往。而RCA公司微波室主任爲我國學人潘文淵,故潘氏與美國電子界名人如朱蘭成教授等,多次返國到中山院電子所指導,帶回電子業最新信訊及發展方向。(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