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孫中山先革命之路的啓迪──未酬邦國中興之70(朱偉嶽)
鄭觀應60歲像。(取自《中山橋刊》)
從各先賢年齡上看,鄭觀應比孫中山先生的兄長孫眉(德彰,公元1854~1915,咸豐4~民4)長12歲,比中山先生(公元1866~1925,同治5~民14)長24歲,若以30歲爲一代,鄭觀應、孫眉、孫中山3人是同一代的人;鄭觀應是知名買辦的最後一位了。
鄭觀應於公元1858(咸豐8)年16歲時奉父命,從香山到上海學習經商。17歲在上海外商洋行工作的時候,夜間入英華書館學習英文兩年。公元1860(咸豐10)年加入英商寶順洋行爲買辦,業餘繼續勤修英語,因之對西方的政治和經濟等學說,有了深入認識。他同時也和友人合夥,經營茶棧及輪船公司等生意。
公元1873(同治12)年,他受聘爲英商太古輪船公司總理,這時他已29歲,經歷了上海地區商業社會最基層、中層到高層的磨練,而有他自己的觀察和看法了;說他是商業社會大學的研究生,並無不可。這時,請注意,正是孫中山6歲,正要入私塾之時。公元1880年(光緒6),鄭觀應發表《易言》一書,書中提出「商戰」理論,亦即在商業上學習西方,並建議採取君主立憲制;這時的孫中山14歲,是他在檀香山進入英國聖公會辦的學校意奧蘭尼書院當寄宿生不久。
同年公元1880年(光緒6),鄭觀應離開太古公司,接受李鴻章委託,出任上海機器織布局及上海電報局總辦,他建設了津滬電線,並出版了《萬國電報通例》、《測量淺說》、《四碼電報新編》;公元1883年(光緒9),他升任輪船招商局總辦,
公元1884年(光緒10),他因輪船招商局與太古輪船公司內員工中飽私囊案等所累,辭職退居香山,居住於其香山縣鄭家大屋中,「究心政治、實業之學」,潛心修訂《易言》,時孫中山21歲,正入香港入皇仁書院就學。鄭觀應的思路概要,沒有什麼理論辨證法,但有接地氣的平舖直敘,他以他平生的工作經驗,鎔鑄其名言如次:「欲攘外,亟須自強;欲自強,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講求學校、速立憲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尊重道德以改良政治,纔是一切要務中的壓軸要求。
在那個時候所謂攘外,就是要能以軍力和入侵者對抗而不吃虧之意。故他這句名言,似可略更動如下:「欲建立強大國防力量以攘外,亟須自強;欲自強,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講求學校、速立憲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這就是爲什麼年輕後進的孫中山先生,在看到他的同鄉們如容閎、唐氏兄弟及鄭觀應等,投身自強運動皆遭遇挫折,乃直白地主張共和革命的原因;而且以商業經營的概念,提出實業計劃、民生建設,以公有制或私有制作隨機有利選擇,全面推動國家重建;當然也要創立黃埔軍校,作爲國防力量的中堅,爲富強康樂,保駕護航了。
鄭觀應修訂後的《易言》,就是他後來在公元1893年(光緒19)出版的名著《盛世危言》。《盛世危言》文本因修正出版多次,其最早的《盛世危言》5卷本,包括57篇文章,請見下列其標題,可知已是一冊建設商業社會國家的綱要版本:
《道器》、《學校》、《西學》、《女教》、《考試上》、《考試下》、《藏書》、《議院》、《日報》、《吏治上》、《吏治下》、《遊歷》、《公法》、《通使》、《禁菸上》、《禁菸下》、《傳教》、《販奴》、《交涉》、《書吏》、《廉俸》、《建都》、《教養》、《訓俗》、《獄囚》、《醫道》、《善舉》、《稅則》、《國債》、《商戰》、《商務》、《鐵路》、《電報》、《郵政上》、《郵政下》、《銀行上》、《銀行下》、《鑄銀》、《開礦》、《紡織》、《技藝》、《賽會》、《農功》、《墾荒》、《旱潦》、《治河》、《防海上》、《防海下》、《防邊上》、《防邊中》、《防邊下》、《練兵》、《水師》、《船政》、《民團》、《火器》、《弭兵》。
《盛世危言》問世之時,正值中日甲午戰爭一觸即發之際,國內的民族危機感極爲沉重,故該書出版後,轟動社會,傳播迅速。據說曾上呈光緒帝,光緒帝下旨「飭總署刷印二千部,分送臣工閱看」。時主辦洋務運動的張之洞亦評「上而以此輔世,可爲良藥之方;下而以此儲才,可作金針之度。」
張之洞在晚清四大名臣中,比較像被慈禧太后利用,作爲平衡曾國藩湖南湘軍派和李鴻章淮軍派的勢力,張之洞乃被時人稱爲清流派之首。清流派在行政上不僅支持曾、李洋務派的「師夷長技以治夷」之說,甚至做得更積極,把持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也廢了,並叫着「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的主張,成爲清王朝慈禧太后的護持者。故當維新派自立軍嚷着起義推翻慈禧太后時,張之洞毫不客氣將起義軍撲滅。張之洞們和光緒帝維新派們,明顯都受到《盛世危言》的啓迪。但維新派反慈禧太后自立軍起義失敗之後,維新派們被迫走向孫中山先生共和革命之路,容閎是最明顯的代表。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主要是武昌新軍的起義,全國響應,而武昌新軍,就由張之洞主持辦理建立。孫中山看張之洞既戮力建設,又訓練軍隊;張之洞訓練的軍隊,竟實踐了孫中山先生夢寐以求的共和革命,孫先生嘗稱:「張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或爲孫先生肺腑之言。
葡萄牙人定居澳門後,一直經營貿易業務,包含前述之鴉片貿易。其中有一項貿易,現稱爲勞力仲介者,那時我們廣東老鄉,就自嘲把這勞力仲介館稱之爲豬仔館。蓋鄉下人把小豬(多稱豬仔)運往各地出售,小豬會亂跑,運送不易,於是將小豬置入一竹製網筐中,就跑不掉了,運送也方便。在孫中山出生前後,公元1866(同治5)年左右的澳門,豬仔館約有10家,至公元1873(同治12)年,即約13年之間,由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3國在澳門開設的豬仔館急升至300多家,經營華工販運行業的人士接近40000人。豬仔的本質上是契約勞工;契約(合同)載明工作期限和工資待遇。期限一般有3年、5年和10年等3種。待遇則根據合同長短而定。10年期的「豬仔」預付安家費20銀元,5年的15元,3年的13元,另提供一日三餐和住宿。
根據於公元1874(清同治13)年,葡萄牙政府公佈的文件紀錄,從公元1865~1873(清同治4~12)年,請注意這正是孫中山先生出生前一年到他7歲已入私塾一年了的一段時間,這段約8年的時間內,從澳門出口的華工達182000多人,其中運往古巴的共有346航次,94600多人;運往秘魯的有83100多人;其餘地區有300多人。這時,要提到中山先生的哥哥孫眉(德彰,公元1854~1915,咸豐4~民4),孫眉(德彰) 於公元1871(同治10)年17歲時,因家計無法維持升學,其父孫德成就想把孫眉送赴檀香山當僱工,藉求一搏。
其時孫眉德彰先生17歲,因身形健壯,乃冒充18歲,由其父孫公達成,找豬仔館簽約爲僱工,估計簽約5年,得安家費15銀元;這錢的一部分,當然就是送孫中山入私塾的塾銀。德彰先生靈敏而又健壯,5年約滿後,即在檀香山當地領荒地6000英畝(約2430公頃或24.3平方仟米)開墾有成,纔在孫中山13歲即公元1879(光緒5)年時,要孫中山赴檀香山接受西方初中及高一教育,使孫中山具備了英語讀寫能力;請注意這公元1879(光緒5)年,正是120位留洋幼童,其中有40位香山幼童(加一位詹天佑應爲41位),正在美國求學,次年公元1880(光緒6)年,將集體被清廷召集回國。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