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三次圍剿紅軍失敗──未酬邦國中興之22(朱偉嶽)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新華社)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並沒有軍隊,是國共第一次合作後,先有共黨黨員參加黃埔軍校,復有農民運動講習所農民軍模範連的設立,加以民16年(1927)8月1日,由國民黨左派號召南昌起義部隊的集合,於是共產黨開始也有了自己的武裝部隊。
而後共黨的廣州起義,湘南起義,秋收起義,及許多城市中工人的暴動,前文提到的因八一起義後的三河壩之役,就是一個代表性的縮影。無數堅持馬克思共產革命的同志們,彙集到了井崗山以後,利用在贛南、粵北、閩西一帶,因共黨已有的武裝暴動而建立的基地,持續發展蘇維埃運動。
此時國民政府內部派系仍然不少,擁有部隊者在山東及湖南等地開戰,互不相讓,迭有所聞;重大者以民19年(1930)3月,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及各地軍事強人組成了反蔣聯盟,這反蔣聯盟的源由,實因閻、馮、李等軍事首領對軍隊縮編的不滿;仝年5月,蔣中正爲維護統一,下令討伐,是爲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打了3個多月後的民19年(1930)9月18日,東北軍張學良通電擁護南京國民政府,並率軍數萬入關;10月上旬,東北軍佔領河北,呼籲各方停戰,11月4日,閻、馮等見大勢已去,乃通電下野,中原大戰宣告結束。閻錫山部由蔣介石收編,西北軍馮玉祥部則被張學良接管,這是張學良的東北軍爲何會跑到西北去的因由。這中原大戰,雙方動員兵力130多萬,傷亡30萬人,戰禍之烈,損害之大,爲民國成立以來僅見。
這時的國民政府,對內而言,備受共黨在全國各地不停的起義威脅,對外則面臨日本的刻意侵略,能不手忙腳亂?何況,國民政府的內部除中原大戰之外,還繼續有傾軋的問題。中原大戰時,南京國府本來準備用來追擊共黨起義的部隊,多數亦被調往參加中原大戰,自然也讓共黨紅軍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
當民19年(1930)9月,張學良率東北軍通電擁護南京國民政府的時候,國民政府因中原大戰勝利在望,立即調兵14萬,由江西省政府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第九路軍總指揮魯滌平,出任圍剿軍總司令,在民19年(1930)10月,追剿江西中央蘇區的共黨紅軍,是爲第一次圍剿。時紅軍已有4萬人,採用靈活的游擊戰術對付國軍。
仝年12月30日,紅軍在江西中部偏南的龍岡、東韶兩地戰勝魯滌平軍後,立即攻佔東詔北部的永豐、樂安兩縣及東部、東南部的廣昌、寧都、南豐等縣,反而擴大了中央蘇區的範圍。國民政府經此一戰,認識到紅軍已成氣候,無法單憑一省之力剿滅紅軍。即於第一次圍剿失敗後的第二個月,民20年(1931)1月29日,命何應欽取代魯滌平,領軍20萬作第二次進剿,紅軍用相同的辦法對付,國軍仍然鎩翼而歸。
二次圍剿失敗後約5個月即民20年(1931)6月21日,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親自出任爲南昌行營主任,主持對共產黨中央紅軍的第三次圍剿;調集大批黃埔軍校嫡系部隊約30萬人,「長驅直入」江西蘇區。紅軍仍然依地形熟悉及組織民衆刺探軍情、情報靈敏等手段,使國軍根本找不到紅軍作主力對決,側翼部隊反受到紅軍的包圍攻擊。
而此時的 9月,國民黨內部的唐生智聯合新桂系、陳濟棠、石友三等人,以擁戴汪精衛在廣州另行設立「國民政府」爲名,向衡陽進軍。南京的國民政府,不得不下令國民革命軍撤出江西的剿共戰場以應變;這時9月18日東北的918事變又爆發,第三次圍剿自然又以灰溜溜的失敗告終。
由於紅軍反圍剿的勝利,內戰結果也使各方不少散餘的部隊轉向投靠紅軍,加上中共土地改革運動宣傳策略的成功,中共已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及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邊區建立蘇維埃區,紅軍兵力已在10萬人以上,黨員擴展至12萬人,實力與聲勢非常浩大;中共乃將中央總部由當時上海的租界中遷往江西瑞金。
民20年(1931)11月7日至11月20日,在江西瑞金,中共盛大地召開了名爲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會議,該大會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土地法令、勞動法和關於經濟政策的決定等法律,選出63人組成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推舉毛澤東爲中共中央黨主席,項英,張國燾爲副主席,朱德則出任紅軍最高總司令,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同時舉行了開國慶典,並進行閱兵儀式。這就是民38年(1949)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前身,國共兩黨的關係自然更形緊張。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
◎史話歡迎讀者投稿,針對兩岸關注之歷史事實或人物撰文,體例不限,舉凡傳記、論文、散文、書信、日記,撫今追昔之訪談紀錄或自述回憶等。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主旨註明「史話投稿」,請附姓名與專業背景或居住地。本版對來稿有刪修權,文章僅刊載於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