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七七抗戰將領墓被毀 悲劇還是巧合(徐全)
宋哲元(字明軒)將軍山東樂陵人,在1933年著名的長城保衛戰中,率國民革命軍第29軍在喜峰口阻敵,組織了500壯士手持大刀殺敵無數,取得了喜峰口大捷。4月5日病故於此,安葬於富樂山。中華民國政府追授其爲一級上將。圖爲綿陽東辰小學的師生向將軍墓敬禮。(中新社)
七七盧溝橋抗戰是整個對日抗戰的起點。守衛盧溝橋所在的宛平城區域的國軍第二十九軍,曾在1933年長城抗戰時,以大刀隊擊敗日軍,創下過喜峰口大捷。七七抗戰聞名天下,第二十九軍聲名鵲起。但抗戰爆發後,再到更後來,國軍第二十九軍的故事似乎不再那麼被人知道。這一抗戰鋼鐵勁旅的陣亡將士公墓,也歷經了滄桑和變遷。
盧溝橋七七抗戰後,國軍第二十九軍經歷了改編。其中一個部隊就是國軍第一七九師。
1937年9月,參加過七七抗戰的原國軍第二十九軍獨立第二十五旅、獨立第二十八旅及特務旅一部編爲國軍第一七九師,與第三十七師、第一三二師隸屬第七十七軍。隨即參加津浦路北段作戰,1937年10月參加平漢路北段作戰,1938年1月參加豫東豫北作戰,1938年5月參加徐州會戰,6月參加武漢會戰,1939年5月參加隨棗會戰,1940年5月參加棗宜會戰,1941年1月參加豫南會戰,1941年9月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1943年5月參加鄂西會戰,1943年11月參加常德會戰,1945年3月參加豫西鄂北會戰。
國軍第一七九師於1941年在湖北南漳,將該部於湖北當陽、遠安一帶作戰陣亡將士殮葬,建立陣亡將士公墓,名爲「義園」。公墓紀念碑碑記全文如下:
「天地正氣,常顯於國家垂危之際;精忠勁節,每見於異族入侵之時。若趙宋之文李、朱明之史閻,彪炳丹青,皆以存華夏、攘戎狄爲職志,雖捐軀就義,死而不悔。其忠貞英風,固以震天地、泣鬼神,與日月爭光矣。晚近頹風日熾,倭虜欲焰方萌,初思蠶食我邊疆,繼圖侵吞我全國,進而妄冀北逐蘇聯、南驅英美,期求造成獨霸東亞之迷夢。故謀弄七七事變,強佔我土地,擄掠我人民,焚燬我財物。國難方殷,外患正亟,誠所謂國家民族危急之秋也。幸而炎黃子孫正氣未泯,忠節猶存,愛國志士聞風興起,同謀膺懲惡魔,而集中一切力量,發動億萬民衆,以爲持久抵抗。我中華民族領袖蔣公領導全力以赴,抗日四年,人力物力愈戰愈強,敵則經濟崩潰,政潮屢起,進退失據,陷於泥足不拔之地籲!我堂堂華國不淪亡於異族者,惟我殉難烈士沛乎滄溟之正氣是賴,焉可不表揚之以勸後世哉?去夏日寇溯江窺伺沙襄時,我師方由河東奮戰歸來,喘息未定,即拜令迎擊在襄城渡河西竄之敵。冒溽暑,登層峰,因時設陣,隨地殲敵,數月之間,虜獲甚多,殲除無計。入秋在鄧縣稍事整頓,十月稍復奉調遠安,繼續抗戰。於十月三日,我五三七團道經肖家堰時,忽有敵機襲擊,投彈數十枚,官兵犧牲百餘員名,抵遠後,自十一月下旬至今二月初間,敵萱島兵團一部混合步、騎、砲兵,先後四次向我當、遠一帶猛撲,我官兵均能堅強抵抗,浴血奮戰,敵死傷慘重,屍體橫陳。於十三日竄擾茅坪場時,更英勇擊斃敵酋橫山少將一名,爭奪之烈,世所僅見,繼而又與敵搏鬥數次,官兵亦有壯烈犧牲。謹將遺骸備棺盛祭安葬於肖堰義園,並建祠設奠,以崇紀念。嗚呼壯哉!烈士浩氣磅礡,凜冽萬代,地賴以立,天賴以尊,民族有所託,正氣爲之伸,扶綱常於倭虜侵華之時,振風化於國祚傾亡之際。自雖玉隕,至今英氣猶存,成仁取義,足爲後世法。餘與患難相共,袍澤情深,慮其精忠勁節淹沒無聞,而潛德弗彰也,特着文略述其勳,並將芳名刊諸瑉石,俾浩氣常存於天地,英風永垂於千古,是則區區之意也。
陸軍第一百七十九師師長何基灃率全體官兵鞠躬敬立
中華民國三十年五月二十七日
監修員 蘇萬里 王廷玉 工匠楊永連刊石」
但是非常悲傷與可惜,這座記錄了七七抗戰和後來諸多戰史的重要公墓,這座國軍第二十九軍的歷史功勳明證,後來消失了。1949年後,義園已經被摧毀而蕩然無存。
據中共新版《南漳縣誌》第481頁記載,因爲義園的紀念碑上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的文字,抗日戰爭勝利後,肖堰鎮曾一度改爲幸山鎮,以此作爲紀念。但荒唐的是,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及超英趕美、畝產萬斤的年代,這裡又更名爲「火箭人民公社」,後來又恢復爲肖堰之名。
宋哲元七七事變堅決抗日。(新華社)
老長官宋哲元墓歷經滄桑
經歷滄桑的不僅是第二十九軍演化而來的第一七九師公墓,還有老長官宋哲元的個人墓地。
國軍第二十九軍老長官宋哲元在七七抗戰時主政華北,曾寫下「寧爲戰死鬼、不當亡國奴」的名言。他的墓地也經歷了風雨考驗。宋哲元於抗戰時期過世,葬於四川綿陽。據1994年第一期的《巴蜀史話》記載,原墓的「故上將宋哲元墓道」幾個醒目大字鐫刻於墓道石坊楣。沿石徑須臾,跨小橋,越谿澗,不數步,狀若穹隆的石亭矗立眼前,亭有八柱,支撐穹隆 ,亭楣鐫「八德亭」。亭柱之端,穹隆內緣,按四正四隅,勻稱地鐫刻着「孝、悌、忠、信、 禮、義、廉、恥」八字象。此乃宋哲元將軍治軍之訓條,亦爲其平生所服膺。因以此命名。穹隆乃天之緣,豎八柱以擎天,寓意八德乃擎天之柱。建石亭以志、俾八德永世無窮。亭中豎八德碣,碣文爲宋將軍舊部屬、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馮治安撰並書。
如此巍峨雄偉的墓,在文革中被破壞。宋墓被毀,原因是附近建立第77醫院。在極左年代,一個編號77的醫院建設,破壞了七七抗戰將領的墓,這種歷史是悲劇還是巧合,值得深思。文革結束後,公墓被修復,也被地方當局列爲文物保護單位。
但無論怎樣的滄桑,國軍在抗戰中的英名不朽,足以彪炳千古、與世長存。
(作者爲香港城市大學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