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砸碑毀墓抹不掉的中央軍(徐全)
湖北隨縣的國軍白骨忠魂碑。(圖文:徐全提供)
在國軍軍史中,「中央軍」通常具有兩個含義──首先,是部隊在建制淵源屬性或長官養成教育上來自於黃埔;其次,是指在服從長官、篤信主義、服從領袖方面,絕對忠誠於中華民國政府。特別是在抗戰中,中央軍所部罕有降敵情形,成爲捍衛國民革命軍榮譽和尊嚴的中堅力量。
在對日抗戰的艱鏖歲月裡,中央軍爲保家衛國做出了不可磨滅且極之巨大的貢獻;但同時,也因爲中央軍對中共作戰最爲堅決和不妥協,抗戰時期的中央軍諸多部隊和將領也被後來的中國大陸官史人士以「頑固派」、「頑軍」稱之。如今,中國大陸存留的中央軍抗戰史蹟碑墓已並不多見,但我們仍可在殘碑斷石中去找尋中央軍當年在抗戰中的南征北戰,以爲歷史作見證。
山地中的白骨 雜草中的忠魂
在中國湖北省隨縣橋頭山,有一座屬於國軍第八十九師的白骨忠魂碑。國軍第八十九師爲中央軍體系,1932年1月由武漢要塞司令部所屬部隊編成。對日抗戰爆發後,初期隸屬第八十五軍,參與晉東南作戰及徐州會戰。1938年6月隸屬第十三軍參加武漢會戰。1939年5月參加隨棗會戰。1940年5月參加棗宜會戰。1941年1月參加豫南會戰。1944年4月參加豫中會戰。
1939年5月,爲了鞏固武漢周邊區域,日軍在湖北北部地區隨縣、棗陽一帶發起進攻,試圖殲滅國軍第五戰區主力。國軍方面頑強抵抗,歷經3周左右的激戰,成功擊退日軍,取得隨棗會戰的勝利。會戰期間,國軍第八十九師在隨北劉家河一帶阻擊日軍並取得成功。但國軍第八十九師亦傷亡慘重,戰後,該部在姜家灣橋頭一帶建立公墓。撰寫碑誌的國軍第十三軍軍長張雪中,爲陸軍官校第一期畢業生。公墓紀念碑又稱白骨忠魂碑,其碑誌全文如下: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仲夏5月,雪中所部八十九師健兒轉戰隨棗,屢挫敵鋒。尤以劉家河附近前後山之役,賴我官兵之英勇善戰,一時氣淩河山、聲振天地。將我當面日寇全部聚而殲之。而我將士亦作壯烈之犧牲,成仁於陣地。嗚呼!諸君之死,死得其所;諸君之功,功在黨國。茲爲追念忠烈,安奉英靈,爰厝忠骸於橋頭山之陽,並記其事於碑。俾可與日月同其光輝焉。
陸軍第十三軍軍長張雪中 敬立」
史料圖片所見,白骨忠魂墓仍在,一度雜草甚多,飽經風霜。但中央軍將士的功績不會被烏雲、雜草所遮蔽。
南征滇西 國際自由聯盟之後盾
在中國雲南省大理永平,曾有一座爲中央軍的國軍預備第二師建造的滇西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塔。預備第二師爲中央軍體系,針對抗戰需要,在1937年9月由貴州省保安處下轄的四個團在貴陽編成,隸屬國府軍委會。一度隸屬第八軍,在江西九江、瑞昌一帶參加武漢會戰。後於同年12月隸屬第六軍,前往廣西賓陽參加桂南會戰。1940年9月隸屬軍委會。1943年5月隸屬第六軍,隸屬第十一集團軍參加滇西作戰,進攻龍陵。1945年2月隸屬第二軍,駐守大理、彌渡、保山、祿豐。
這座紀念塔與國軍預備第二師在滇西長年作戰的歷史有關。該部在大理永平整訓期間,修建了紀念塔。從碑誌文獻來看,紀念塔乃爲紀念慘烈的滇西松山戰役陣亡官兵而立。
整個紀念塔呈現三棱柱造型,高4米。紀念塔正面「滇西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塔」字樣,由國軍將領衛立煌題寫。紀念塔頂部爲青天白日徽。正前方碑面鐫刻「忠魂永尊」字樣。紀念塔志文如下:
「緬戰失利,日軍瘋狂向我滇西進攻,騰龍相繼淪陷,我中央軍20餘萬,先後反攻松山,擊敗日軍,收復騰龍失地,松山之戰,我軍前赴後繼,近萬餘人壯烈殉國,爲悼念英靈,特建此塔,以奠忠魂。
雲貴監察使李根源
陸軍第十一集團軍司令宋希濂
陸軍第二預備師師長顧葆裕
陸軍第二十八師師長劉伯龍
陸軍第一九八師師葉佩高」
國軍預備第二師的滇西作戰,爲打通滇緬路、展開緬北反攻、協同美英友邦作戰,立下巨大功績,成爲自由盟軍的堅實與可靠後盾。這是國軍與世界自由聯盟並肩奮鬥的光榮歷史。令人遺憾的是,這座記錄了國軍滇西作戰歷史的紀念碑,之後完全被毀,不復存在,其區域甚至在1980年代被改爲永平縣教師培訓學校所在地。
高唱凱歌打游擊 碑沉水底數十載
在浙江新昌縣黃壇村,曾有這樣一支國軍部隊的公墓,部隊代號爲「唱凱部隊」。唱凱部隊的正式名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西南幹部訓練班第一突擊隊。1941年5月在湖南省編成。1943年2月,由陸軍官校第四期畢業的周淘漉部統領第一突擊隊;第六至第十營則合編爲第二突擊隊。這支接受英軍訓練的突擊隊就此成立。1943年1月1日,第一突擊隊各營到達浙江仙居天台西北建立根據地。這支部隊初抵浙東敵後戰場,將自己命名爲「唱凱部隊」,意爲在敵後戰場一擊制敵,高唱凱歌。3月初這支唱凱部隊進駐新昌儒嶴、南山、黃壇、鏡嶺等地區,不時向敵出擊。
據記載,1943年春,該部剛剛參加完浙贛作戰,日軍第二十二師團長磯田三郎中將命令下屬的步兵第八十六聯隊派遣第二大隊從金華出發,前往之前剛剛佔領不久的嵊縣。3月23日,國軍突擊隊把新昌縣城的電話線全部切斷,發現電話線被切的日軍派出兩名通信兵前去重接線路,正好被埋伏已久的突擊隊官兵擊斃。3月26日下午,國軍突擊第五營20餘人在東塢嶺設伏擊毀日軍軍車一輛,斃敵二人,傷敵一人。3月27日上午,日軍以兩個中隊作爲先頭,出發前往儒嶴。3月28日,日軍兵分兩路,主力經姚官(姚宮)、青嶺腳向儒嶴進犯。突擊第四、第五營等部成黑夜行軍,向儒嶴、鏡頭一線出擊,正好在黃坦村、儒嶴附近發現了日軍。日軍第八十六聯隊幾個波次的攻擊下來日軍損失慘重,第二機槍中隊中隊長盛清秀大尉在指揮日軍重機槍搶佔制高點時被第一突擊隊的精準火力擊斃,眼看指揮官戰死,日軍殘部放棄了搶佔制高點,選擇撤離。
這是一場不大的戰鬥,但卻是國軍敵後游擊戰的真實寫照,31位國軍官兵在這次戰鬥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戰後,當地官民爲這31位國軍英雄建立了「三二八抗戰陣亡將士塔」,收殮陣亡國軍骸骨。
據中國大陸浙江文物網介紹,三二八抗敵陣亡將士之墓座落於距黃壇村約3公里的東山頭自然村板坪山頂。墓碑書「三二八抗敵陣亡將士之墓」爲陰刻楷體,有青天白日徽。鐫刻「中華民國32年8月 日建立」,但青天白日徽及年款於1960年代已毀,下款鐫刻「軍事委員會西南幹部訓練班突擊第三營黃壇戰役陣亡將士花名」。公墓紀念塔塔身三面爲「三二八抗戰陣亡將士塔」,頂部爲青天白日徽,陰刻「中華民國32年8月」,題款內容爲「浙江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裘時傑題」。塔身鐫刻戰績及陣亡軍人姓名、軍階,亦鐫刻題詞,包含「千秋景仰 縣長張曉鬆題」、「奕世流芳 陳養吾題」及「浩氣長存 袁劍秋題」。但很可惜,這座公墓的紀念塔在1960年代的火紅歲月中被摧毀,除紀念塔塔身保存之外,塔座部位的條石及鐫刻石板,均被移作他用,甚至沉入水庫底,直到2009年才被發現。2012年,當地民衆有籌資爲墓地進行修繕。但直到2015年,仍然陸續有殘碑被髮掘、打撈出來。但即便如此,數十年來,當地村民一直都默默守護着國軍軍人的墓地,春秋待以香火供奉,頗爲感人。拓片上的公墓碑誌獻詞全文如下:
「軍事委員會西南幹部訓練班第一突擊隊浙東抗戰陣亡將士公墓落成典禮獻詞
維我烈士,邦家之防,執戈衛國,效命疆場,勁氣內荏,至大至剛。赫赫英風,有勇知方。癸未之春,轉戰浙邦。勢吞醜虜,志搗扶桑,倭寇□□,恣肆披猖。新□一戰,撻伐大張,健兒身手,虎□鷹揚。出死入生,奮勵昂藏。捨生取義,分作國殤。嗚呼偉哉,日月同光。
政治部主任蕭輔之
第五兵站支部長鍾嘉樂
第二營營長王理直
第二營營長 盧業農
第三營營長 陳載恩
第四營營長 王成龍
第五營營長 陳士瀛 敬獻
大中華民國32年10月」
但是這樣一支部隊,時至今日,其指揮官周淘漉也會被視爲「國民黨頑固派」而遭部分中國大陸輿論批判。1945年初,中共方面在浙江成立武裝「永樂人民抗日自衛遊擊總隊」。中國大陸報紙《今日仙居》2021年7月29日二版文章〈仙居西南邊境人民的抗日反頑鬥爭〉一文有着如是記述:
「這支抗日武裝(作者注:指中共的永樂人民抗日自衛遊擊總隊)崛起後,國民黨頑固派驚恐萬狀,嚴令浙江當局調遣浙保和永嘉、樂清、黃岩、臨海、仙居、縉雲、磐安七個縣的自衛隊追剿。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從浙贛前線抽調33師副師長周淘漉爲指揮官進行圍剿。」
天日昭昭顧英靈
作爲中華民國政府抗戰以及剿共的精銳、先鋒,中央軍成爲了國民革命軍軍史乃至整個中華民國軍史中,曾被扭曲和貶損最爲嚴重的武裝之一。現實的政治固然是歷史的延續;歷史是現實政治的淵源。然而,歷史與政治終究是兩回事。有一部分人──包括部分的臺灣學者、部分退將以及海外知識界人士認爲,國軍特別是中央軍的抗戰功績獲得中國大陸一定程度的肯定,是北京官方和麪對歷史的結果。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卻不是全部甚至最關鍵的因素。
國軍特別是中央軍的抗戰記憶得以在今天的中國大陸被人民廣泛認同,關鍵因素是透過民衆自發的努力,民間自我的記憶成爲民衆的歷史敘述話語。因爲社會記憶、民間記憶,與官方歷史敘述和記憶,終究是兩回事。即便在1949年中共建政後,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前,中國大陸對國軍的中央軍抗戰歷史以批判和否定居多,但是中國民間社會一直有自己的歷史記憶和情感。
在極左瘋狂的年代中,砸碑毀墓固然普遍,但中國各地民衆以各種方式保護國軍公墓、紀念碑的善舉也是比比皆是。官方所能做的,只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民間記憶限定在不浮出表面的格局中;但到了一定時空和環境下,就算是官方限制,這種記憶仍然會衝破種種束縛,成爲強大的歷史呈現和敘事。這就是爲何經歷了極左高壓時期以及各種影視劇作的貶低,中央軍形象仍能夠衝破歷史和時間考驗、獲得當今衆多中國人認同的原因。以戰時陪都重慶的南山空軍公墓爲例,該公墓經歷了極大的毀滅性破壞,但早在中國大陸官方重新認可、修繕這座公墓前,就有民衆主動爲這一歷史遺蹟樹立石碑,以爲紀念。
抗戰的記憶,有中央權力層面的記憶,也有地方小歷史的記憶。在很多地方,國軍作戰的歷史從長輩傳到最年輕的一代,加上中國大陸社會民國熱以及對社會持負面、不滿甚至是批評立場的民衆數量亦爲數不少,因此追慕國軍特別是中央軍,反而成爲了民間以及互聯網路上的輿論強勁力量。即便是在今時今日中國大陸官方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大旗下,對追捧國軍進行部分回擊和否定,但民間的歷史敘事而是在以其自身的邏輯、規律以及傳承方式存在着。
因此,即使中央軍的碑、墓多數已經不存──但他們的英靈還是得到了護佑,因爲這是天日昭昭的定數。
(作者爲香港城市大學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