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曾建元專欄/怒潮學生張盛華的生命史(九)

1975年,毛澤東鄧小平接見外賓後與工作人員合影。(中時報檔案照片)

張盛華歷經戰亂生命曲折,投身軍旅,接受黨國軍事教育,而以其政治作戰的專業訓練,成爲大陸撤退來臺國軍基層戰鬥部隊官兵最倚重的知識和教育資源,他隻身來臺,在無數次戰爭邊緣生死交界走過,終於在臺灣成家立業、落地生根,對他而言,支撐他一生精神意志的,就是對故鄉家人的懷念,反攻勝利凱旋迴家的期盼,以及對於黨國政治承諾的堅信。他當年自然不知道,蔣中正總統一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就意味着中華民國不再可能軍事反攻了,因爲1954年12月10日中華民國與美國就《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進行換文,鑑於締約國義務以及武力的使用對於另一締約國的影響,我國同意使用武力爲兩國共同協議事項,但顯屬固有自衛權利的緊急性行動則不在此限,中華民國對中國大陸的軍事行動,必須得到美國的同意,否則美國將會放棄協防颱灣,而美國則寧願兩岸保持分治下的和平以及軍事上的均勢,一來避免美國捲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爭,另一則是透過臺灣牽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只要臺灣在國防上必須依賴美國協防的情形不變,美國避戰的態度就決定了中華民國不可能單方對中國大陸出兵。所以儘管中國大陸歷經了反右派鬥爭、大躍進、中國文化大革命等等慘絕人寰的政治運動,中華民國仍無法利用這些機會反攻大陸。1949年隨民國中央政府由中國大陸流亡來臺的200萬軍民,註定要就此永別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