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胡璉再起,重建兵團──胡璉與怒潮學校之1(曾建元)

國軍陸軍第十二兵團司令官胡璉(胡璉故居紀念館暨研究中心藏/曾建元提供)

前言

民國38年10月1日,載着千名怒潮學校學生的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海辰輪,頂着東北季風的吹襲,由廣東省汕頭港出發,經過一夜,正平穩地進入臺灣海峽。這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平舉行開國大典,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司令員葉飛率領的大軍,兵強馬壯、志得意滿,正準備進攻廈門與金門,作爲建國獻禮。

實際年齡僅有16歲的江西青年周雅川和他的怒潮軍事政治學校同學們,和中華民國,在海上回望中國大陸。他們都想不到,這一離去,要到白頭,纔有可能回家。他們屬於國軍第12兵團,這是由胡璉一手重建不到一年的新軍。

在國軍大舉潰敗、人心倉皇的時刻,竟然能無中生有,在末世景象的大陸練出10萬新兵,比之《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更寧非奇蹟?這支軍隊懷抱復國之思,復以人才爲本,自期「上馬殺敵,下馬治國」,艟艨渡海的壯盛軍容,一如祖逖過江和鄭成功徵臺的躊躇滿志。

第12兵團在海上兵分三路,一路由副司令官柯遠芬護送怒潮學生來到臺灣,輾轉於新竹縣新埔鎮;一路轉向福建省金門縣,臨危受命,由胡璉親領,投入支援東南軍政副長官湯恩伯與福建省政府主席第22兵團李良榮部,以及臺灣防衛司令孫立人所練臺灣新軍青年軍第201師鄭果部作戰,於10月26日創造了輝映淝水之戰的古寧頭大捷,救國家於危亡;一路則由第67軍長劉廉一領軍直奔浙江省定海縣舟山羣島,再於11月4日之登步島大捷,重挫海上解放軍之氣燄。

19歲的廣東客家青年徐鬆珍,陰錯陽差沒能報考怒潮學校,只能加入軍隊,他在胡璉兵團的第二路,後來才知要調去金門作戰。徐鬆珍不知道他跟着胡璉兵團所經歷的生平第一次戰爭,竟然改變了中華民國和他自己的命運。

東海與臺灣海峽形勢自此逆轉,迨至韓戰爆發、美軍協防、兩岸分治,大局終於底定。毛澤東與葉飛用兵如神,席捲大陸江山,如摧枯拉朽,豈能料到胡璉由江西平地而起,穿越粵東潮梅,馳援海上,背水一戰,霎時扭轉乾坤,而終令其夢斷海東,扼腕不已。

本文

胡璉子弟雖未能完成反攻大業,但開闢海上新天地,保衛臺灣、護持民國,爲中國文化傳承與憲政共和理想保留一縷香火本文藉由挖掘周雅川、徐鬆珍2位與胡璉兵團有關的傳主生平,進而由此見證胡璉兵團及其怒潮學校足以映照國史的事蹟與勳業。

民國37年12月,徐蚌會戰,黃維領軍之第12兵團於安徽省宿縣雙堆集爲解放軍中央野戰軍幾乎全殲,胡璉突圍成功,僅以身免。民國政府爲阻截解放軍於長江天險,總統蔣中正乃以江西省湖口縣爲界,分東西兩路,由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和國防部長兼華中軍政長官兼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領導江防,積極備戰,另成立12個編練司令部,試圖在江南招募軍隊200萬人,以重整旗鼓。

時蔣中正已有意引退,乃於下野前有所部署。出身黃埔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第4期的胡璉,遂臨危受命,由老校長蔣中正手諭國防部長白崇禧任命爲第二編練司令部司令官,駐江西省上饒縣,下轄新編第10軍張世光部、第18軍(自兼,民國38年4月後由高魁元接任)、第67軍雄獅部隊劉廉一部3個軍,並指定浙江、福建、江西3省撥補兵員。另在贛州成立第三編練司令部,由沈發藻任司令官。

江西成爲江防樞紐,而以長沙綏靖公署副主任兼南昌指揮所主任方天出任江西省政府主席,另以前參謀總長陳誠爲臺灣省政府主席,建立海上屏藩,蓋陳誠爲首任第18軍軍長,方天、胡璉皆爲其舊部。

蔣中正於民國38年1月21日下野,但仍保留中國國民黨總裁職務,副總統李宗仁則代任總統。李宗仁於策動長江江防計劃的同時,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和談。關於民國的保衛戰,李宗仁和蔣中正兩人有不同的想法,李宗仁希望以長江西路之華中白崇禧爲防衛重心,以西南內陸和兩廣爲大後方;蔣中正則以長江東路之上海湯恩伯爲重心,有意以臺灣爲大後方。

蔣中正將嫡系國軍部隊、空軍和海軍總部、選定的非軍事人員、學人及其眷屬遷移到臺灣,在引退總統之後,又以國民黨總裁身分指揮中央銀行搬運國庫庫存黃金、國立故宮博物院庫存文物珍品遷移臺灣,乃至於嫡系部隊在大陸的調度移動,孫立人在臺灣高雄訓練新軍等作爲,無不顯示,他對於退守臺灣,在國立浙江大學地理學系教授張其昀獻策之下,早已有所定見和安排,故而被李宗仁認爲其無意讓湯恩伯部隊在大陸進行持久戰鬥,而最終目的則在臺灣建立以個人爲中心、黨政軍合一的小朝廷。

在長江全面決戰時刻到臨之前,胡璉爲圖東山再起,乃積極整軍經武。2月,胡璉爲支援南京、上海、杭州防衛戰,將第二編練司令部遷浙江省江山縣,月中,湯恩伯召集整補部隊首長在杭州會議,胡璉與其黃埔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第四期同學、前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參謀長柯遠芬在杭州西湖玉皇山上偶遇。

胡璉就戡亂戰爭之失敗,提出四點看法:

一、中日戰爭給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壯大中國共產黨的機會;二、戰後美英蘇《雅爾達秘密協定》縱容蘇聯侵佔中國東北,美利堅合衆國特使馬歇爾調停國共內戰失敗,國際環境掣肘國軍作戰;三、過早實施民主憲政,不利對共產黨叛軍全面開戰;四、國軍整編不當,部隊作戰責任區授權不足。

而關於作戰指導,胡璉認爲應儘可能在長江南岸部署會戰,以殲敵重振軍威,再圖北伐;如不行,則退守東南沿海,確保臺灣做爲反共復國基地,而關於作戰體制,柯遠芬則認爲反共戰爭應爲以思想爲中心的面形作戰,故應整合黨、政、軍爲一新型的作戰體制。

保衛臺灣和麪形作戰構成了胡柯的西湖共識,而胡柯西湖共識則和蔣中正退守保衛大臺灣的戰略不謀而合。胡璉任命柯遠芬爲兵團副司令官,協助落實重建的黨化國軍。適國防部命胡璉第二編練司令部綏靖浙閩贛邊區,爲此,乃將司令部於3月自江山遷返江西省南城縣株良鎮。

國防部對於第二編練司令部人員補充計劃,係指定由浙江、福建兩省各徵新兵3萬人,江西1萬5千人。時浙江省主席周喦與福建省主席朱紹良,皆以境內戰事所需,拒絕撥補省內軍人予胡璉,幸賴第18軍前長官江西省主席方天之接濟。胡璉在武漢、南京、杭州、南昌設立官兵收容站,號召舊部來歸。

其兵員仍不足,方天曾建議胡璉收容地方土匪,胡璉基於軍紀管理,不予考慮,乃遂師智唐朝府兵制,「一甲一兵,一縣一團,三縣成師,九縣成軍」,由江西省政府指派贛北師管區司令唐三山協助徵兵,每甲12戶出丁即推舉義務役男一人,役期兩年,役滿改換新丁,如是則於4月底徵得新兵7萬餘人,組成興國部隊。徵兵過程不免遭遇抗拒,胡璉強硬迴應,稱「得人者昌」,「如果不能儘快『得到人』,成軍作戰都談不上,還說什麼『昌』、『昌不昌』呢?」

但大致而言,徵兵相當順利,國民黨江西省黨部執行委員兼副書記長、國民大會代表李德廉以共產黨統治與騷亂江西經驗作爲負面宣傳,喊出:「共匪渡江,趕快逃亡」,因而江西人投身國軍者相當踊躍。

胡璉於徵兵完畢,乃命柯遠芬於南城縣株良鎮縣立南城中學設立軍官訓練團,第一期由高魁元主持,爾後改名浙贛閩邊區司令部軍事政治學校,第二、三期在會昌舉辦,由柯遠芬和劉廉一分別主持。

胡璉親自制作株良訓練團大門聯語曰:「生爲國民革命軍軍人,死爲國民革命軍軍魂」,禮堂大門聯語曰:「生爲國民黨黨員,死爲國民黨黨魂」。禮堂正中國父孫中山遺像下,懸示〈軍人精神教育〉講詞:「成功則創造出莊嚴華麗之國家,共享幸福。不成功則同拚一死,以殉吾黨之光輝主義。」

由此可見得胡璉承繼着黃埔軍校之黨軍思想,亦對此公然標榜,卻與當時已實施之《中華民國憲法》所揭櫫的軍隊國家化原則明顯牴觸。

(作者曾建元爲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兼任副教授、邱榮舉爲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退休教授)

【未完待續,曾建元專欄每週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