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不必對大陸經濟成長過於保守
旺報社評
大陸總理李克強在全國人大提出政府工作報告,將今年經濟成長目標設定爲6%以上,遠低於外界預期。不久前OECD與IMF不約而同將大陸今年經濟成長率設定爲8%及8.1%,《經濟學人》還上看8.5%,李克強顯得相當保守。
李克強報告一開頭就點出「六穩」及「六保」的重要。自2018年7月中共爲因應中美貿易戰,首次提出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六穩」工作以來,「穩中求進」就成爲近年大陸經濟發展的主軸與基調。去年4月面對疫情強烈衝擊,北京更進一步提出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的「六保」任務,強調現階段首要目標在保持經濟與社會平穩運行,而非追求經濟快速成長。
穩定優於成長,已成爲北京最優先的經濟戰略目標。處於外部美國壓力未除、內部結構亟待調整之際,北京在刺激經濟的作爲上,極力避免冒進,而以局部或試點方式鎖定特定對象、地區及產業,分別點火與挹注資源,此維繫整體經濟的運轉。比如透過減稅降費、定向降準穩住中小微企業營運、使用財政資源協助農村及農民脫貧、設立專項基金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都是明確的例證。也因如此,今年經濟成長目標纔會大出市場意料之外,保守地鎖定在6%以上,而不是賦予更高、更明確的目標值。
引發怠惰不利經濟成長
這樣的做法,不能說錯,畢竟大陸內外不確定因素仍多。小心駛得萬年船,本來就是人之常情。只是,就國家治理的角度而言,長期設定低於真正能力的成長目標,恐怕不是一件好事。從生產行爲理論來看,這可能會使生產資源無法有效配置,進而形成無效率的生產行爲。另一方面,也可能會讓地方誤解中央的意圖,導致整體生產力下滑。也就是說,本來要花100分努力才能達成的目標,現在只要70分就行,自然而然會引發怠惰心態,不會全力生產。
對大陸這種本質上仍偏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來說,成長目標設定的重要,遠高於市場經濟國家。計劃經濟相較於市場經濟,更強調中央的主導與分配功能,而非市場價格機能的自主運作。中央設定目標後,舉國一致行動,缺乏因應情勢變化而調整的動機與能力。市場經濟則經由誘因機制,可以自動修正目標值,不會發生無效率資源配置現象,計劃經濟體缺乏彈性。即便大陸已經施行40多年的市場經濟,但骨子底還是計劃經濟,短期難以改變。長期保守恐不利經濟成長動能的累積。
今年隨着疫苗加速施打,疫情看來已獲得有效控制,全球經濟預期將迎來大爆發潮。包括IMF及IHS Markit在內的國際主要預測機構,紛紛上修全球經濟成長率至5%以上,是自2010年以來全球經濟最佳預估表現。這意味着,外部需求的不確定性,對大陸經濟的影響正在降低,甚至是從負面轉爲正面。最近剛公佈的出口數據,充分證實這樣的臆測。根據大陸海關總署統計,大陸1~2月出口大幅成長60.6%,不只遠高於市場預期的40%,更創下自1995年1月以來的26年新高。出口出現淡季不淡的主因,就是源於歐美等主要消費市場景氣加速回溫,連帶也帶動大陸出口表現。這樣的趨勢,看來還在延續。
經濟回溫速度遠超預期
另一方面,大陸內部經濟火種也在持續加溫,比如最新公佈的工業生產數據已攀升至7.3%,創下21個月來新高,而社會消費品零售銷售年增率亦寫下近11個月次高的4.3%,固定資產投資則是一年新高的2.9%,此都在在顯示,大陸經濟回溫的速度,恐遠遠超過北京的想像。日前就有學者估算,今年第一季大陸經濟可能會創下18%的超高成長率。顯然6%的經濟成長目標,確實太過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