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對陸順差是臺灣經濟榮枯關鍵

旺報社評

賴清德政府財經團隊大致確定,看來十分務實。在中美經濟激烈競爭,全球化逆轉格局下,兩岸經貿面臨多重挑戰。多年來大陸是臺灣投資、出口與貿易順差最主要來源,對陸貿易優勢能否持續,將是臺灣經濟榮枯關鍵因素,賴清德財經團隊應有正確認知。

全球貿易衰退 靠陸保順差

去年全球貿易遭遇逆風,臺灣對大陸與香港進出口雙雙衰退,但仍享有805.5億美元順差,仍然是臺灣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從出口貨品類別看,臺灣對大陸與香港出口最大宗爲「電子零組件」,全年出口額969.94億美元,佔比63.7%,其次是資通與視聽產品148.57億美元。

從兩岸經貿結構來看,臺灣在機電產品、光學鐘錶醫療設備和化工產品等領域具有明顯的出口優勢。臺灣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順應投資及產業全球化趨勢,將製造外移,研發和品牌則留在本土。大陸成爲臺灣產能外移最主要對象,因而在全球價值鏈中取得競爭優勢。兩岸經貿的互補性將彼此深度聯結,通過「臺灣接單、大陸生產、出口海外」的合作模式,將經貿蛋糕不斷做大,實現了互利共贏,臺灣亦得以保持對陸貿易順差。

不過,近年來兩岸經貿合作模式面臨多重挑戰。首先,美國將大陸視爲戰略競爭對手,在科技、經貿上對陸打壓、圍遏,勢必衝擊兩岸經貿關係,「臺灣接單、大陸生產、出口美國」的電子產品,開始受到美國加徵關稅的不利影響。

其次,大陸面對美國的全面打壓,正進行一系列產業變革升級,正竭力解決科技「卡脖子」。大陸歷經40餘年改革開放,已成爲世界製造業領頭羊,將物美價廉的商品輸送到全球,獲得貿易順差。但是,大陸不會也不可能僅滿足於世界工廠的角色,將聚焦高精尖領域的發展,並對全球產業格局造成新變化,臺灣的優勢地位將受到衝擊。

民進黨近年出於政治操作,阻礙兩岸經貿交流,不斷對大陸產品高築歧視性貿易壁壘,抹黑ECFA,漠視與誤導臺灣民意,誇言兩岸經貿衰退對臺灣經濟衝擊不大。賴清德執政後若繼續無視兩岸經貿互利的事實,不做出積極的改變,繼續挑釁大陸,大陸一旦祭出反制的措施,必將反噬臺灣對陸貿易順差,拖累臺灣經濟。

缺乏關稅優惠 競爭力堪憂

30多年來,臺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對臺灣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臺灣對陸貿易順差從2000年的204.5億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1289.5億美元,年平均增長12.8%。2022年臺灣對大陸出口衰退1.6%。受此影響臺灣出口成長僅7.4%,GDP成長率2.35%,雙雙大幅衰退。

民進黨政府以「新南向」政策替代兩岸經貿聯結,但收效甚微。數據顯示,臺灣與「新南向」國家近5年來貿易額雖增加,但貿易順差卻由2018年的194億餘美元,縮減至去年的134億餘美元,大幅下滑約3成。諷刺的是,蔡英文總統任內臺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達到創紀錄的43.9%,清楚說明臺灣經濟成長擺脫不了大陸因素。

臺灣應正視兩岸經貿面臨的新挑戰,增強兩岸經貿合作中的創新驅動力,與大陸攜手共同做大經貿蛋糕。一方面在大陸新一輪產業升級進程中,臺灣高科技產業面臨重大戰略機遇窗口,若能善用既有的科技優勢,融入大陸產業鏈、供應鏈升級進程,將共享大陸產業升級的紅利。過去兩岸經貿關係的形成,多受大陸相對低廉的要素價格驅動,如今大陸正孕育新經濟代替傳統產業的新格局,新科技、現代服務業等會成爲拉動兩岸經貿關係的新動能。

另一方面,大陸對臺灣新南向對象國已簽訂RECP,享有關稅優勢,加上高水平的「一帶一路」建設,將爲臺商提供巨大的機遇。大陸將重塑全球化市場,臺灣業界若能嵌入大陸的全球供應鏈和市場體系,國際競爭力將進一步提升。不斷夯實並創造自身優勢,做大兩岸經貿蛋糕,與大陸共同成長,是維持對大陸貿易順差與臺灣經濟榮景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