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週刊/用臺灣人的錢幫韓國人做網銀? Line第一步就踢鐵板
文/王姿琳
金管會將舉辦純網銀公聽會,聽取外界意見,但金管會主委顧立雄透露,科技業者對純網銀的設立條件「很有意見」,其中兩大疑慮,一是金融業須持股過半,認爲等於由金融業主導;二是資本額須達1百億元以上,門檻過高。
外界盛傳,反對聲浪最大的,就是今年初放出要角逐純網銀風聲,迄今卻尚未組隊成功的社羣平臺Line。
Line挾着1900萬名用戶,在臺灣滲透率高達近80%,是臺灣人最常用的社羣平臺之一。2016年底,其子公司臺灣連加網路(Line Pay)與中國信託商銀合作聯名卡,共發出150萬張,累計刷卡金額逾新臺幣1700億元,是去年討論度最高的信用卡;此外,該公司去年投資一卡通公司約3成股份,看上的,正是其擁有電子支付執照,具有儲值帳戶與轉帳的功能;如今,全臺能使用Line Pay支付的地點近7萬個,是它在臺灣進軍純網銀的基礎。
Line雖從日本開始發跡,但母公司是韓國Naver。韓國母公司今年3月初委由韓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擔任財務顧問,來臺大舉招親,企圖想用臺灣銀行業資金來玩Line Pay與Line Bank。
據瞭解, Line Pay高層邀集國內各大民營銀行,包括中信銀、臺新銀、玉山銀、國泰世華銀之外,還有新光三越、PChome等各大實體與虛擬通路前來,齊聚在五星飯店,說明其釋股案。
據瞭解,操盤團隊還提出要參股Line Bank就得先參股Line Pay的條件說。一位與會的銀行業高層透露,Line Pay開出新臺幣10億元換10%股權的天價,預計找3家銀行合作,募資30億元,甚至要求限時回覆,「怎麼可能?3億要上重訊,10億要送董事會,通通來不及!」
最後,只有中信銀願意出資不到4億元。「Line Pay招親半天,雷聲大、雨點小,最後只有中信銀給面子出價。」一位金控業者透露,韓國人想用臺灣人的錢來玩他們的網路金融事業,結果大家都不埋單。
爲何臺灣銀行業不願出資合作?問題出在三方面。
其一,Line Pay的商業模式待考驗。一位民營銀行總經理分析,去年Line Pay卡成功靠的是3%點數回饋補貼。但Line可是一毛都沒有出,苦主則是分別出2%的中信銀與1%的Visa。
該信用卡今年起回饋率降爲2%,依國人習慣,只要回饋率往下掉,民衆就會剪卡,沒有點數就沒戲唱,「做財務評估不知道怎麼賺錢,都是補貼來的。」這位總經理分析。
其次,Line Bank目前提出的營運模式,是打算做各家銀行信用卡的「代理行」,也就是將各銀行現行的紅利與現金回饋,改爲累積Line point點數。其實這種模式並非完全不可行,但前提是要有足夠規模的用戶。
然而,觀察Line最新一季的財報,其海外用戶(指臺灣、泰國與印尼)每月活躍用戶數已連續4季下滑,去年同期還有約1億人,如今,卻只剩下9千萬人,是其未來的隱憂。
最後,根據我國銀行法規,網路社羣平臺的用戶資料,「不能」直接轉做銀行的客戶資料。要民營銀行花10億,卻買不到名單,「值得這個價碼嗎?」民營銀行業者直言。
但Line強調,Line Pay與Line Bank是兩條平行進行的業務線,在金管會尚未公佈純網銀的施行細則前,沒和任何業者洽談過相關事宜。
當網路業碰到高度監管的金融業時,過去的遊戲規則通通不適用,缺乏具體商業模式,成了Line想要搶灘純網銀的致命傷。
【更多報導】
愛爾達砸大錢轉播世足,收費爲何變免費?連CEO都當小編回客訴...關鍵2天危機處理內幕
大學就賺1億日圓!日本傳奇業務:靠這些「小習慣」,把吊車尾菜鳥變頂尖業務
賣掉北京房子去高雄買房...手上還剩一堆現金!一個外商老總:別被臺北的三房兩廳綁住人生
「不妙,你們的冤親債主已經跟來了!」從一對求子小夫妻,看臺灣問事盲點
記憶力減退,關鍵在於澱粉怎麼吃!五代中醫傳人教你:這樣吃,兩星期改善記憶力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週刊》1597期。※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