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四壯集-感官甦醒

圖/GUMA

挑了一瓶芬芳白酒,拿出浸泡吐沙的蛤俐,煮一鍋撒下海鹽滾水,聞着羅勒香味,播着Adele的《Turning Tables》,煮着我愛吃的九號義大利麪。離開新聞工作,我的嗅覺味覺,緩緩甦醒

圓桌坐了四個人。除了我,他們都是新聞工作者

中午用餐時間,他們聊的話題,我聽來很熟悉,但耳膜不再有那麼強的穿透力

麪包送來了,烤得不夠酥。蕃茄湯很入味,我很想詢問recipe。奶油鮭魚醬汁多了些,面顯然煮得不帶勁。

他們快速說話,停頓的縫隙很少。他們迅速吃着,手中刀叉不停息。我像是個局外人,望着他們專業權威的相互接應,那影像有如快轉的黑白電影

我瞭解這種職場頻率,我明白這種慣性的湍急。

十六歲立定志向,二十一歲當上記者,我真幸運。

在那個華語流行音樂全盛時期,我的採訪日曆密密麻麻,行程有如在趕集。

歌手發片記者會個個風光舉行,好幾年的光陰,我坐在遠東飯店西華飯店、凱悅飯店宴會廳比待在我家客廳的時間多很多。大牌歌手輪番在等地舉辦演唱會,我飛來又飛去,護照印記數不清,往往上一趟的行李還沒整理,就已經再度飛行。歌手一舉一動都是話題,唱片公司宣傳人員輪番撥我手機訊息,有一次忘了帶手機,一個下午,六十八通未接來電。沒吃驚沒反應,天天都是這樣的情形

接觸閃亮耀眼的娛樂圈,常誤以爲自己也和光環沾上邊。名字天天出現在媒體,就自以爲揹負着什麼樣的使命。

陷入那樣的氛圍環境,不自覺的,說話的口氣愈來愈急,聲線愈來愈高頻,態度愈來愈沒耐心。新聞管的永遠是別人家的事,特稿罵人始終是嚴厲語氣。無冕之王,往往忘了最需要修練的其實是自己。

「什麼事?」、「說重點」是最常說的兩句,要不心急煩鬱,要不就冷淡到底。情緒往往由別家報紙主宰,漏新聞一早就開始泄氣生氣,搶新聞半夜印報之前都不敢掉以輕心。日復一日,放肆自己引爆不定期炸彈給周圍的人,任由工作之名忽略身邊親密關係

於是,曾經在身邊的人離開了。真尷尬,那變節的過程竟被別家媒體登載,想自己默默收拾殘局都有人盯;真諷刺,當記者哪料到有一天自己家務事也上了新聞版面,同業想追問都存着不忍心。

於是,身體開始變質痠痛迅速纏身,腸胃不斷翻攪,莫名失眠到天明

可悲的是,不知麻木竟是傷心,不願探究自己還能不能撐下去。

依舊繼續管着別人的家務事,依舊把新聞當作最重要的事情。

那天,結束午餐之約回到家裡,開始細細切着蒜末洋蔥,挑了一瓶芬芳的白酒,拿出浸泡吐沙的蛤俐,煮一鍋撒下海鹽的滾水,聞着羅勒香味,播着Adele的《Turning Tables》,煮着我愛吃的九號義大利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