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佔據兩席 自主品牌這波趕超 穩了

長城剛剛發佈了頗爲激進的戰略規劃

吉利主銷帝豪正經歷產品更新換代

根據乘聯會最新發布的數據,今年6月,以狹義乘用車轎車、SUV及MPV)出貨量計,吉利汽車單月銷量超過上汽大衆和上汽通用,名列行業第二,而且在6月汽車銷量整體下滑的背景下,吉利與一汽-大衆成爲僅剩的兩家實現“10萬+”的整車製造商。綜合今年上半年出貨量,自主品牌前三甲中也佔據兩個席位。順逆之間,更顯得這一輪自主車企趕超合資車企的趨勢,穩了。

躋身三甲:好風憑藉力 送我上青雲

隨着車企6月銷量數據陸續出爐,今年車市的“半年報”也逐漸成型。乘聯會數據顯示,1月-6月累計批發銷量981.7萬輛,同比增長28.0%,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呈現出持續的恢復趨勢。

零售市場的表現更好。今年1月-6月的零售累計達到994.2萬輛,同比增長28.9%。乘聯會表示,這是2011年以來1月-6月同期增速的歷史高位。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分析指出,1月-6月超強增長的原因首先是2020年同期的低基數效應,其次是新能源車的增長貢獻度不斷加大。

汽車市場整體的恢復給自主車企提供了趕超合資的良機。乘聯會統計的狹義乘用車批發銷量數據顯示,上半年銷量最高的十大車企中,自主車企佔據了四個位置。更重要的是,自主車企第一次在“半年報”中躋身三甲——除了一汽-大衆持續領跑之外,第二的位置被長安汽車佔據,第三的位置歸於吉利汽車。在年度和半年度銷量統計中,長期以來由南北大衆和上汽通用包攬的“三甲”位置,第一次出現了自主車企的身影。

實際上,“躋身三甲”只是這一輪自主車企不斷趕超合資的必然結果。近年來,主流自主車企通過拓展品牌陣容和導入先進技術,品牌形象已經有了很大提升,同時藉助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的先天優勢,從一些表現不佳的外資車企手中“收割”市場份額

僅從6月的市場表現就足以管中窺豹。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6月, 自主品牌零售約60萬輛,同比增長16%,環比5月增長2%;相比之下,當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約73萬輛,同比下降18%,環比5月下降7%。此消彼長之際,自主品牌的銷量和市場份額得以穩定提高,以吉利、長城、長安、五菱等爲首的自主車企在年度銷量排行中的位置自然也步步高昇

長安汽車憑藉藍鯨系列車型的表現,在上半年實現了65.5萬輛的批發銷量。出貨量僅次於一汽-大衆。在SUV和轎車細分市場,長安的CS75和逸動都是長期的銷量領導者,給長安汽車帶來了穩定的市場支撐。不過,長安汽車在新能源領域的佈局有限,缺乏有力的產品,下半年準備推出的純電動汽車分配給了算不上主流的歐尚品牌,此舉令人無法確定長安汽車在新能源領域的決心。

吉利汽車方面,五年前推出的領克品牌被認爲是吉利再度衝擊高端化的標誌。五年來,領克品牌已經累計售出超過52萬輛新車。而這個從12萬-15萬元價格區間起步,逐步提升到20萬元上下的新興品牌能有此成績,顯然要切掉外資品牌的一塊蛋糕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吉利與長安的現狀類似,但吉利的對策更清晰。新近獨立的極氪品牌主導高端電動,在中低端純電動汽車市場競爭激烈,難以突破的情況下,吉利選擇高端路線切入,顯然更有想象空間。

保住“10萬+”:衆人皆醉 你我獨醒

其實6月車市整體表現算不上好看。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6月車企批發銷量153.1萬輛,環比5月下降4.9%,同比去年6月下降10.2%,較2019年6月也下降9%。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分析指出,短期的芯片短缺壓力與車企主動去庫存的商務策略是6月車企產銷雙降的重要原因。

不過,即便在同行紛紛收縮戰線的背景下,仍有兩家車企的出貨量保住了“10萬+”。一家是已經“霸榜”許久的合資車企一汽-大衆,狹義乘用車單月批發銷量超過12萬輛,另一家便是自主車企吉利汽車,銷量爲100163輛。

作爲自主品牌領軍企業之一的吉利汽車,其實也面臨着不少壓力,“10萬+”也是來之不易。由於芯片短缺,被市場寄予厚望的全新SUV星越L產能受限,自發布以來一直處在預售狀態,上市日期被推後到7月下旬,與上半年車市無緣。旗下銷量最好的車型帝豪正處在換擋期,第四代產品在5月底發佈,並且換裝全新的平臺架構,產品力大幅挺升。但新車要等到8月方能上市,難免會引起部分消費者的持幣待購。這一點在銷量數據上體現得非常清晰:今年前6個月吉利帝豪累計銷量9.5萬輛,同比下滑7.3%,其中以5月、6月下降最爲明顯。

業內人士指出,逆境之下保住“10萬+”,顯然比順境中的“前三甲”更能體現一家車企的體系實力。雖然帝豪的銷量出現了下滑,但其他車型的表現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主銷車型低迷的影響。從吉利的整體表現來看,1月到6月累計銷量在主銷車型銷量不濟的情況下,仍能維持這樣的銷量水平,表明吉利已經擺脫了對單一車型的過度依賴,培育出更多、更均衡的增長點。這也是自主車企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長城汽車官方發佈的6月批售數據也是10萬輛以上。不過其中包含了長城皮卡的數據,而皮卡應屬於貨車,無法計入狹義乘用車範疇。在乘聯會發布的6月數據中,長城汽車的數據採用了暫估值(8萬輛)。

但長城汽車其他品牌的銷量仍具有參考價值。長城各個乘用車子品牌中,WEY仍是唯一的“拖油瓶”:當月售出4707輛,同比下滑16.7%。當下正是WEY品牌各款車型全面切換到“咖啡”路線之際,產品的空當期固然可以解釋銷量的下滑,但隨着更多“咖啡”車型陸續上市,WEY亟須通過恢復增長來證明自己。

自主品牌對外資品牌的趕超,是汽車行業永恆的話題。此前也有過嘗試,也有過失敗,但中國汽車人一如神話故事中的西西弗斯一般,一次次推着自主品牌這塊巨石向上攀登。從今年上半年的銷量數據來看,自主車企正再一次接近目標。而在數據背後,更令人欣慰的是,自主車企能夠在順境下躋身三甲,在逆境中保住“10萬+”。從這個角度看,自主車企的這波趕超,算是穩了。文/楊錚

數據來源:乘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