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社會、擁抱陽光――寫在第29個國際殘疾人日到來之際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電 題:融入社會、擁抱陽光――寫在第29個國際殘疾人日到來之際

新華社記者

邁出家門、融入社會,是殘疾人羣體的樸素願望,更是社會治理難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殘疾人通過康復培訓以及自己創業,融入社會工作,擁抱美好生活。在第29個國際殘疾人日來臨之際,讓我們一起聆聽他們的故事。

“我是一名‘上班族’”

甘肅省蘭州市殘疾人託養就業康復中心的日間照料中心內,37歲的朱曉君身披白大褂,和七八個殘疾人圍桌而坐。他們正在製作手工鞋墊,一旁的書架上擺滿了他們製作的錦盒十字繡手工藝品

朱曉君是一名智力殘疾人士。“以前只能在家待着,每天就算是出門幫奶奶買菜都覺得很高興。”朱曉君說,現在我已經在日間照料中心“上班”了。

從2012年開始,她在中心從事輔助工作,幫助更多的殘疾人進行康復訓練。“我現在是一名‘上班族’,一個月能掙2300元,有了存款,還有了‘五險一金’!”她笑着說,雖然她說不清“五險一金”是什麼,但她格外自豪

日間照料中心主任張桂文表示,目前,日間照料中心共有9名殘疾人,除了日間看護,照料站還拓展了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通過簡單、相對固定的工藝流程,組織與其健康狀況、技能相適應的簡易勞動加工,幫助殘疾人開展輔助型就業。“殘疾人需要這樣的平臺和機會。只要有人帶着他們幹,他們就能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張桂文說

截至2019年7月,蘭州市殘疾人託養就業康復中心先後收住重度殘疾、肢體殘疾、精神殘疾近9500人次,託養殘障人士750餘人次,同時爲近1200人開展了庇護性就業培訓。

“我有了自己的專長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是勞動者個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生活改善的主要經濟來源,對於殘疾人來說亦是如此。

從今年10月下旬起,46歲的無錫市民張平,每週都會來到無錫科技職業學院電子商務班上課。“18歲時工傷,左手四個手指齊刷刷地沒了。”張平說,肢體上的殘疾曾讓他十分痛苦,但幸好當初參與了無錫市殘聯組織的電動車修理培訓班,他也依靠這門手藝有了收入來源,月收入最高時能達到7000元。

“是殘聯的培訓項目讓我有了自己的專長,也讓我對生活重新充滿希望。”張平告訴記者,靠修車起家的他,生活也慢慢發生轉變,他開始樂於學習,尤其癡迷新鮮“物件”。

“電腦、網絡直播,我現在都學會了,今年我準備和朋友一起合作開個電動車銷售網店,讓自己的日子過得更好。”張平表示,電子商務班的培訓讓他信心倍增。“希望日子過得好一些,只要不放棄,總能闖出一條路。”他說。

無錫市殘聯相關負責人介紹,無錫有各類殘疾人口近30萬,爲幫助殘疾人實現就業目標,無錫建立了無錫開放大學殘疾人教育學院,同時設立無錫科技職業學院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示範基地,通過蛋糕烘焙、電子商務等技能課程,讓更多殘疾人實現就業。

“‘打破’盲人黑暗世界

“小時候,我的世界很小,從家裡到盲校,兩點一線,從不敢朝外多邁出一步。那時候,我就有個夢想,我一定要‘打破’盲人的黑暗世界。”

今年46歲的曹軍,是一家IT公司的CEO。但二十年前,他還只是一個普通的盲人按摩師。“那時候的手機,我們殘疾人根本無法使用,我經常借客人的手機摸,試着使用它,心想如果盲人能用上這種高科技,是不是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會有很大變化?”

童年的夢想讓他下定決心,不僅要讓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還要藉助科技的力量使更多盲人重獲生命之光,溝通不再有障礙。

靠着一句“你是否願意和我一起改變盲人的生活方式?”,他先後找了十多位程序員,希望與他們合作,但都因工資低、沒前途等理由被回絕。在朋友的幫助和自己的不斷學習中,曹軍攻克了源代碼難關,最終開發了手機讀屏軟件公交車手機自動報站系統、盲人GPS導航系統等多種軟件,讓越來越多的盲人實現了信息的無障礙交流。

今年疫情期間,爲方便盲人及時瞭解疫情信息,他和同事們遠程協作辦公,僅用4天時間便開發了全國第一款公益性無障礙疫情查詢的微信小程序――“新冠無障礙防護通道”,增強盲人朋友們的抗疫信心。

“作爲盲人,我還有很多夢想:我想讓盲人也能開自動駕駛的汽車;讓他們牽着電子導盲犬走遍祖國的大好河山;讓他們在仿生眼鏡的幫助下,在天安門廣場上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爲了這些夢想,我願用一生去挑戰。”曹軍說。(記者邰思聰、何問、何磊靜任延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