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取代勞動力,是危機還是福利?
新華社杭州6月14日電(記者朱涵)人工智能爲生產生活帶來越來越多改變,提升效率、減少人力成本,一些重複性、計算性的崗位已逐步被機器取代,這是造福人類,還是暗藏危機?面對必然與人工智能相伴的未來,人們又該如何自處?
人工智能是否會帶來失業潮?
北京、天津、義烏等地快遞公司啓動機器人智能分揀系統,可減少70%的分揀人力;浙江一家噴霧器企業的自動化流水線上,20個大大小小的配件可自動組裝成噴頭,每分鐘能生產60多個,節省勞動力40至60人;人工智能正在代替金融行業的交易員,高盛位於紐約的股票現金交易部門曾經有600個交易員,如今只剩下兩個……
“這纔是剛剛開始。”世界經濟論壇人工智能委員會主席、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賈斯汀·卡塞爾說,在未來15年,隨着自動駕駛、超人類視覺聽覺、智能工作流程等技術的發展,專業司機、保安、放射科醫生、行政助理、稅務員、家政服務員、記者、翻譯等工作都將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勞動力被機器取代,是否意味着失業潮的到來?“技術的進步必然會讓職業結構產生變化。”恆生電子執行總裁範徑武說,恆生電子研發了針對智能數據、智能投資顧問、智能投資、智能客服四個領域的人工智能金融產品。其目的是讓金融服務將不再受限於繁瑣的量化數據整理,不再受限於計算能力和人力,但金融工程建模等“更具創造性”的工作仍需人工才能勝任。
“轉型在所難免,但長期來看人工智能能夠創造更多新的崗位和工作機會。人作爲管理者和控制者的角色依然重要。”賈斯汀·卡塞爾說,就像曾經脫離了傳統農業、傳統手工業的大量勞動力,在現代工業生產或城市服務業中找到了新的就業機會,人工智能的進步也將如此。
機器智慧是否會超越人類智慧?
隨着“機器學習”技術迅速發展,人工智能的成長正在加速。谷歌大腦團隊負責人傑夫·迪恩說,神經網絡學習模型是深度學習中最常應用的方法。在2011年,神經網絡識別豹子的圖片錯誤率爲26%,人類是5%。到2016年,神經網絡就達到3%錯誤率。
人工智能發展如此迅速,是否會有一天超過人類智能?“人類智慧和機器智慧是兩種不同智慧,不太能去直接比較,就像不能直接比較橙子和蘋果。”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劉知青說,就像AlphaGo和人類棋手對戰時,人工智能以勝率評估勝負,而人類棋手以“目”評估勝負,實際上各有長處。
業內人士和專家表示,人工智能應被視爲是一種工具,是“人類使用技術的方式”。AlphaGo之父、Deep Mind創始人戴密斯·哈薩比斯將人工智能比作人類探索宇宙的工具——哈勃望遠鏡。
“研發AlphaGo一類人工智能的最終目標不是競技,而是將人工智能應用於現實生活的多個場景中。”戴密斯·哈薩比斯說,科學、技術、工程領域都可以將人工智能作爲研究和探尋的工具。Deep Mind已將AlphaGo的技術用來優化企業數據中心的能源配置和管理,節約了40%的耗電量。
該如何與人工智能“相伴”?
大部分人工智能系統應用範圍還比較“窄”,只專注於特定領域、執行特定任務。科學家們正在致力於建立通用的人工智能系統,這是一套能像生物系統一樣學習的靈活算法。在科學家眼中,通用人工智能將能與人合作解決醫療、氣候變遷、基因組學、金融等領域的問題。
“我們將看到人機結合巨大力量,人的智慧將被人工智能 放大 ,並解鎖自身真正潛力。”戴密斯·哈薩比斯說。
“人工智能不是解決了人,而是解放了人。”劉知青認爲,一定程度上,人工智能在發展中解放人類。“例如不再需要做過多計算能力的培養,沒必要進行文獻上的記憶,可以進行更高等、更有創造性的工作。”
“目前就應着手思考如何改善教育質量、提升就業能力,考慮如何重新分配被替代的工人,就個人而言,應樹立起終生學習的理念,也許每五年就須重新考慮一下自己的職業道路。”賈斯汀·卡塞爾說,雖然不必擔憂人工智能對社會造成威脅,但面對未來的挑戰,從政府、社會到個人都應該立即行動起來,擁抱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