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召回700萬輛車:通用汽車的高田“噩夢”
美東時間11月23日,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正式下發通知,責令通用汽車必須在30天的時間內於全美範圍內召回590萬輛皮卡和SUV。該部分車輛主要的質量隱患依然是困擾汽車行業數年之久的高田安全氣囊的氣體發生器。除了美國本土之外,通用汽車還宣佈將在加拿大召回55萬輛相關車型,全球範圍內需要召回處理的車輛總數將近700萬輛。
成立於1933年的日本高田集團自從1960年代進入汽車被動安全領域以來,就憑藉着汽車安全帶、安全氣囊等細分領域的技術積累迅速躍升爲全球性汽車零部件企業。高田集團一度在在全球範圍內擁有4.6萬名員工,在汽車安全氣囊領域的市場佔有率更是高達20%左右,其主要客戶更是囊括豐田、本田、大衆、通用、福特、寶馬、奔馳在內的幾乎所有全球汽車巨頭。
步入新世紀後,本着精益生產管理的高田集團最終在氣體發生劑的硝酸銨和硝酸胍路線之爭中選擇了風險更大的前者。相比於穩妥的硝酸胍,硝酸銨價格低廉、氣體發生速率大大提升。成本僅爲硝酸胍五分之一的硝酸銨很快便將高田集團送上了巔峰,集團在2014年的營收達到了創紀錄的6428億日元。
不過,選擇硝酸銨需要付出的代價則是相對容易失控的爆炸風險,以及隨爆炸飛濺而出的氣體發生器部件對乘員帶來的二次傷害。硝酸銨的不穩定性尤其在高溫潮溼環境下特別突出。硝酸銨也正是之前造成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大爆炸的罪魁禍首。
2008年,作爲唯一一家使用硝酸銨的汽車安全氣囊企業,高田集團的定時炸彈開始倒計時。當年本田宣佈召回4000輛問題車輛。2015年開始,隨着媒體上關於高田氣囊事故報道的不斷髮酵,幾乎所有大車企都開啓了大規模召回。僅僅在2015年的中國市場就有超過250萬輛日系車因氣囊問題被召回。
兩年之後的2017年,內憂外患的高田集團最終承認存在欺詐行爲並願意一次性支付10億美元和解金以徹底瞭解無底洞一般的訴訟,這筆賠償金中的8.5億美元將直接給予受到波及的相關車企。但是隨着一向講究共進退文化的日本車企也在當年陸續將高田集團移出供應商名單,高田終於還是在該年6月正式申請破產保護。2018年,被拆分的高田集團大部分業務被均勝集團拿下。
迄今爲止,全球範圍內因高田安全氣囊氣體發生器爆炸而死亡的人數已經高達27人。由於歐洲各大車企更傾向於選擇瑞典奧托立夫(收購德爾福安全氣囊業務)和德國採埃孚(收購美國天合集團)兩家本土供應商,因此對高田安全氣囊依賴更深的美國車企不幸成爲了受到波及最深的犧牲者。全球所有死亡案例中的18起均發生在美國,其中15起案例涉事車型爲本田,2起案例涉事車型爲福特,通用汽車並未出現類似安全事故。
作爲高田安全氣囊問題的重災區,美國截至目前已經因此召回了數千萬輛存在隱患的汽車,涉及氣體發生器6300萬個,19家各地區車企受到牽連,這也使得此係列的召回行動成爲汽車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召回事件。根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統計,全美範圍內存在高田安全氣囊隱患的車輛仍有超過1100萬輛。
高田集團在2017年的破產也意味着,通用汽車不得不自掏腰包爲此次召回買單。
此前,爲了避免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過程中進一步增加資金壓力,通用汽車自2016年起連續四次向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發起申訴,希望該管理局能夠撤回類似的召回令。爲此,通用汽車曾委託第三方機構對近4300個安全氣囊進行了路測和試驗室測試,結果顯示高田安全氣囊無一出現問題。不過,根據高田集團在2015年與美國政府的和解協議顯示,高田集團確實承認通用汽車的前排安全氣囊存在設計缺陷。
在此次11月23日召回令宣佈之後,通用汽車表態將遵從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決定並放棄第五次申訴的嘗試。通用汽車發言人丹·弗洛雷斯(Dan Flores)表示:“沒有氣體發生器在路測或試驗室中發生爆炸,但通用汽車希望避免與政府發生鬥爭。”
通用汽車方面預計此次召回將耗資12億美元,相當於集團本財年至今爲止淨收入的三分之一。
造成耗資如此巨大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此次召回涉及了過去十餘年內通用汽車的衆多暢銷車型。這其中涵蓋了2007年至2014年款多款皮卡和SUV,包括凱迪拉克凱雷德、雪佛蘭索羅德Silverado、雪佛蘭薩博班Suburban、GMC西拉Sierra在內的車型都出現在名單之上。其中的雪佛蘭索羅德更是長期雄踞北美暢銷車型榜第二位。不過這些車型在中國市場銷量極其有限,此次召回對於中國消費者影響甚小。
此前的11月19日,通用汽車首席執行官瑪麗·博拉剛剛宣佈將在未來五年內對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投入270億美元,並計劃在2025年前推出30款全新電動車型,以期屆時將電動汽車銷量提升至100萬輛。
11月24日,通用汽車正式宣佈撤回對加州政府提出的關於燃油經濟性法規的訴訟。針對加州獨立於美國聯邦政府特立獨行地推行嚴格的環保法規,通用汽車的訴訟得到了白宮的大力支持。不過隨着拜登確認將就任下屆美國總統以及拜登提出的2萬億美元新能源計劃,長期猶豫不決的通用汽車如今終於決定將主動面對新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