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下的中醫藥新觀察】仝小林院士:借力中醫藥 爲社區防控提供“武昌範本”

新華網北京5月15日電(宮曉倩)春節期間,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不斷蔓延,牽動着全國人民的心,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裡,無數英雄挺身而出,爲我國築起健康防線

作爲中央指導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小林院士在大年三十便急赴武漢,面對疫情暴發初期醫療資源超飽和運轉,醫院患者不斷增加的情況,創新提出“武昌模式”,率先在社區大面積發放中藥,將防控端口前移,從源頭控制患者人數,提供了社區防控的範本

爲什麼選擇武昌區作爲突破點?“武昌模式”對未來社區應對疫情方面有何啓示意義?近日,新華網“全球疫情下的中醫藥新觀察”系列訪談連線仝小林院士,就中醫藥特色“武昌模式”相關問題進行詳細解答。

中央指導組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

疾病控制在社區 守住第一道防線

新華網:您參與了武漢從危城逐漸復甦的過程,這一抗疫經歷使您對中醫藥有哪些新的思考和感受?

仝小林:在此次應對新發突發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過程中,中醫藥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取得較好療效。它使得患者早期症狀得到及時控制,確診率下降,同時減少由輕轉重的患者量,阻止了疫情向更嚴重的方向蔓延。一項基於721例的回顧性分析數據顯示,使用中藥組的轉重率爲零,而沒有使用中藥組的轉重率爲6.5%,這極大地證明了中醫藥早期介入後的效果,減輕了醫療資源的壓力,爲整個醫療環節中給予重症患者更好的治療創造了條件。

新華網:您與武昌區政府、湖北省中醫院以及後方團隊一起創新了“武昌模式”,爲什麼會選擇武昌作爲突破點?

仝小林:疫情初期,武漢發病人數非常多,一牀難求,病人很難得到及時救治。因爲這些患者主要來自社區,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爲社區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關口,所以及時把工作重點放在了社區,守住第一道防線。

爲什麼會選擇武昌區作爲突破點?首先,作爲基層醫療單位,武昌區社區醫院很早便將中醫適宜技術開展起來,通過師帶徒等方式對基層醫生進行適宜技術培訓,經過了很多年的發展,有了很好的中醫醫療基礎。其次,武昌區有一個很好的網絡平臺,過去該平臺主要爲用戶進行科普教育,非常活躍,這爲“武昌模式”迅速鋪開打下了一個很好的網絡平臺基礎。基於這些考量,我們選擇武昌區作爲社區防疫的首個突破口。

仝小林院士(前)在武軟方艙醫院查房

新華網:“武昌模式”的創新性主要體現在哪裡?“武昌模式”對未來社區應對疫情方面有何啓示意義?

仝小林:“武昌模式”是我們早期對社區防控的一個重要實踐,該模式的創新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醫講求“辨證論治,一人一方”,然而面對社區大量的患者,單靠醫生一個個把脈開方是無法實現的。因此,我們根據疾病的情況,研究出一個治方,該通治方包含生麻黃、生石膏、杏仁、羌活等20味中藥。同時在此基礎上,根據主症的不同,擬定出分別針對發熱、咳喘納差、氣短乏力等症狀的4個加減方,與主方合併使用。這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第二,武昌區有144個社區,想要迅速地將通治方發到社區居民手中,需要協調打通多個環節。2月初,政府及時簽發文件,爲居家的患者大範圍發藥。同時,武昌區政府及時協調了企業供藥,在此方面多家企業給予了大力支持。2月4日,九州通免費爲武昌區煎制了數萬副中藥,之後康緣藥業根據通治方以及四個加減方免費提供了數萬人14天的中藥顆粒劑,解決了藥品來源問題。有了這些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支持下,社區醫生挨家挨戶將通治方送到患者手中,抑制了疾病的蔓延。

第三,藥品發到患者手上之後,我們不能放任不管。患者如何根據自身情況用藥?吃了藥之後是否還發熱咳嗽?乏力、胸悶、腹瀉、食慾不好等症狀有沒有改善?……這些必須要了解。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沒辦法跟患者一一面對面調查,必須依靠網絡平臺的力量,所以當時緊急開發了一款APP,患者只需掃描中藥湯劑外包裝上的二維碼,錄入基本信息,就可得到後方醫生的一對一用藥指導及諮詢

在當時中醫醫療資源緊缺的情況下,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劉保延教授組織了全國680多名後方醫生爲APP用戶進行服務。有高血壓等基礎病的患者、懷孕的女性如何用藥?有不合適的反應怎麼處理?隔離之後心理恐懼害怕怎麼辦?用藥之後情況怎麼樣?……電話諮詢期間,醫生會一一作答,在及時瞭解病人服藥情況、安全用藥等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作用。收集的反饋數據顯示,患者發熱乏力、咳嗽咳痰等主要症狀,90%都得到了明顯的緩解,尤其是發熱,平均1.74天就可以降溫,療效非常突出。

“武昌模式”實際上是“政府+中醫藥通治方+社區+網絡平臺”多因素協調完成的結果,其將前後方整體打通,藉助現代技術將疾病控制在萌芽階段,阻斷後期發展,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以武昌經驗爲起點,該模式後來逐漸在湖北鋪開,總共發放了70多萬副中藥,爲社區中醫藥疫情防控提供了新思路,對於未來新發突發傳染病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示範。

仝小林院士在武軟方艙醫院查房號脈

社區練好中醫“內功” 服務百姓健康

新華網:“武昌模式”能夠順利實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社區前期有了很多年的中醫藥積累。您對於未來中醫藥深入社區發展有什麼建議?

仝小林:對於社區來說,應該大力培植髮展中醫藥適宜技術,把基層醫生培訓好,讓他們熟練掌握鍼灸、拔罐、刮痧、按摩等方法,練好中醫“內功”,服務社區百姓健康,才能把很多疾病控制在萌芽之中。提高基層醫生的業務水平不僅能增強醫生本身的自信心,而且會增加社區醫院的魅力值,讓老百姓更加信任社區醫院。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既減輕大醫院負擔,又節省醫療資源,對醫改來說也很有價值。

另外,中醫講“未病先防”,社區很重要的服務是科普教育,我們要讓社區居民生活中充滿中醫健康元素,減少很多疾病的發生。例如,對於老年人來說,想要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灸是一個非常簡便效廉的方法,無論是在醫院還是在家裡,社區醫生要給予居民專業指導,將灸變成一個日常保健行爲,體制增強了,老年人也不容易得其他疾病。

在社區如果能夠很好地實施中醫治未病模式,將中醫藥優勢與健康管理結合,很多疾病便能夠早期阻斷,我認爲這是未來中醫藥深入社區非常理想的模式。

新華網:近日,武漢高三開學,這對疫情防控有什麼意義?未來,我國疫情防控還有那些問題需要重點關注?

仝小林:武漢高三開學是國家疫情防控階段性的標誌,整個社會復工復產復學,逐漸恢復正常生活。不過目前還要警惕一些問題,比如無症狀感染者、復陽持陽等患者都存在潛在的危險,我們要整體把控,從病毒學、免疫學、流調、中西藥干預等角度進行研究。

另外,目前氣候反覆異常,中醫講“非其時而有氣”,我們不僅要預防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反彈,同時也要警惕其他傳染性疾病,因此要加強人們對疾病防控的意識,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